大家知道,為了適應大滿貫的節奏,上馬今年可是改了秉性,11月30日的比賽,7月1日開啟報名,且報名時長一個月。
自然上馬不存在搶人一說,這樣長的報名周期,以前廣馬也是的。12月初的賽事,從6月底就啟動,近幾年似乎是一年比一年晚了。
新晉世界田聯金標賽事西昌邛海濕地馬,11月1日的檔期,5月8日報名,截止到6月底。這場25000人的賽事,不抽簽。
今年迄今國內報名時間最長的賽事,非桂林馬莫屬。檔期是11月16日,6月4日開始報名,也夠早,關鍵是報名時間有三個月出頭了。
這種早報名,且報名周期長的,方便的是外籍跑者。對國內跑者而言,無非是早點確定而已,中了備戰,沒中接下來再報同一天其他賽事,啥也不耽擱。
不管從哪個角度講,提早報名對賽事而言,早做準備,終歸是大有好處的。大賽事,動手早,會有個好數據;中小賽事,先報名,是真的在搶人。
畢竟跑者有限,年底每個周末比賽一大把,大比賽不用愁人數,中小比賽報不滿實屬常態。你先啟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先報上,這不就贏得先機了嘛。
從馬拉松長遠發展來論,這種能夠提早啟動、報名的,意味的是賽事整體上的穩定,這才是核心競爭力。有充裕的時間,能夠精耕細作,辦出更優、更高水準的賽事來。
市場
我們的馬拉松,是由政府主導,但你會發現,做得好的,都是遵循市場規律辦賽的。
畢竟現在所謂主辦方的關心,已經不是大包大攬,需要多少錢,你報數,我來批;也不是從行政、領導的視角,不斷地提要求,變來變去不確定;而是放手讓運營商去做,協調好公共資源,主要事項過問下,服務為主。
所以說,一場好賽事,穩定是第一位的。有些賽事在折騰,想提升,可是一直折騰的,是難以達到頂級層面的。
前幾天,有朋友在南京馬官宣即將啟動報名時跟我聊起,說跟去年比,今年南京馬報名時間大幅提前了。檔期都是11月中旬,去年是9月上旬啟動的,今年7月下旬就報名了。
我說算不上提前,看下匯跑的錫馬,3月下旬的比賽,前一年12月底就會啟動的。南京馬今年只不過是正常的匯跑節奏,去年是因為第一年中標賽事,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導致啟動晚了。
像比南京馬早半個月的杭馬,今年就不可能這么早。原來的運營合同到期,今年先是賽事主體承辦權改為黃龍體育中心,在7月10日的西湖馬拉松特訓營上,黃龍體育中心主任曾提及,“作為杭州馬拉松的承辦、運營單位,目前我們已經正式進入了杭州馬拉松的籌備時間。”
此前的西湖半馬,倒是黃龍體育中心自己做的。杭馬規模更大,他們進行了招標,選了善跑來干活。有這些新變化,各方面都要適應、協調,那賽事啟動自然早不了的。
7月17日晚看到桂林馬公號的英文版,這是為了吸引外籍跑者報名。桂林今年之所以能夠這么早行動,表象是上半年創辦了桂林半馬,一城雙馬,更加重視馬拉松了,實質上是完全交由市場,按規律辦賽,無疑是一條正確道路。
數據
對于國內頂級賽事而言,要是不抽簽先到先得的話,30000人左右的名額,你放心,幾分鐘就會被搶完的。
這些賽事代表著國內馬拉松的臉面,其爭的是個面子,不斷改寫賽事、國內報名數據,引領中國馬拉松向前。
報名數據與啟動早晚有關嗎?肯定有的。反正過去兩年錫馬、漢馬的國內紀錄,均是誰先開始報名,誰就改寫國內紀錄。兩場賽事的檔期是同一天,2024年錫馬報名在前,創造了265920的國內紀錄,隨后的漢馬是262785;2025年漢馬在先,大幅度提升紀錄至450744,之后的錫馬以429447如影隨形。
起碼眼前的現實可以說,這些頂級賽事報名時間的長短并不重要,啟動早晚才是關鍵。成都馬這幾年每年報名時間都是一個月,報名數據也在增長,今年的287584,能排到第四。
上馬今年這么早,加上大滿貫候選賽熱度,報名數據大幅上漲情理當中,能漲到什么程度,真不好說。我感覺,是難以超漢馬的國內紀錄的。這幾年,上馬在國內受追捧度,是不及漢馬、錫馬的。
西安馬剛公布了報名首日的數據,20.74萬,超過了去年204082的總報名人數。西安馬創造一個漂亮的數據不難,比如30萬+,但是想超國內紀錄,概率極低。按照一些大賽事報名狀況看,首日報名人數往往是超過最終數據一半的。
這些頂級賽事要想證明自己有多受歡迎,就得拿數據說話。同一天同級別的賽事,你早些啟動,在數據上就占據了優勢。像跟成馬同一天的其他賽事,多數要在八九月份才報名,數據上的差距就會比較明顯。
還剩下的頂級賽事,北馬的檔期其實已確定,只是要拿到主辦方的批文才能啟動,過往慣例都是賽前一個月才開始。由于是全馬賽事,隨著數據整體上的水漲船高,今年看好北馬能創造國內全馬報名人數新紀錄,現紀錄是今年錫馬的221509人。
規模
跟頂級賽事爭數據、拼榮譽不同,大量的中小賽事,那是真的在搶人。
你想,年底前的每個周日,少的十幾場,多的三四十場,大賽事先收割一批跑者,周邊一些有口碑的賽事再吸引一批,很多中小賽事連抽簽都不用的,特別是全馬項目,壓根報不滿的。
從田協發布的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中可以得知,去年認證賽事總規模是471.56萬,總完賽人數是220.54萬。這說明了什么?
我們知道,國內賽事的完賽率都還是比較高的,一些頂級賽事,都達到了98%左右了。個別賽道虐、氣溫高的賽事完賽率可能低些,但是總完賽人數還不到總規模的一半,又是怎么回事呢。
顯然,大量的中小賽事是沒達到賽事規模人數的。賽事的實際報名、參賽人數并沒有公布,也不可能公布,涉及到賽事的“臉面”。反正廈馬35000人規模,參賽的往往八成左右。大量中小比賽,真實數據,真可能慘不忍睹的。
所以中小比賽沒資格跟大賽事正面競爭,只有做好自身特色,早點啟動,以吸引跑者報名,這才是根本。
其實這也是倒逼一些中小賽事,要調整賽事規模、項目設置。條件不成熟的,沒必要非得上全馬,多設置短距離項目。當有檔期優勢時,中小賽事還能吸引全國各地跑者,到年底賽事扎堆高峰期,誰都是先選大賽事,沒中簽沒得選了,才有可能就近跑一下中小賽事。
中小賽事一方面是想些招數、辦法吸引跑者,另一方面就是結合賽事多年的數據,對賽事規模、設項上進行調整、優化。別總是掛一個漂亮的賽事規模,實際上遠遠達不到,騙別人,也騙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