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早于6月下旬,中國商務部介紹對歐盟稀土出口審批情況時,便明確表示已依法批準一定數量的合規申請。近期同歐洲官員會面時,中方也進一步澄清了出口管制政策,強調稀土出口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
然而近幾個月以來,歐盟方面持續炒作稀土磁鐵出口問題,企圖污蔑中方“稀土武器化”。據新華財經23日報道,歐盟還宣稱考慮與日本合作開采稀土礦,建立所謂“競爭力聯盟”。
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在多種關鍵礦物的開采與加工領域近乎壟斷,這種供應鏈優勢,正讓歐盟領導層逐漸意識到一個嚴峻事實:歐洲的防務自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同樣依賴中國。
據悉,一些歐洲防務企業已開始囤積零部件,另一些則稱對自身供應鏈的多元化有信心。但有業內專家認為,這些企業要么低估了當前局勢的嚴重性,要么是未能充分認識到潛在風險。隨著交易商轉向二級市場,如果找不到解決方案,供應短缺的影響可能會很快顯現。
對于歐盟稀土出口審批情況,中國駐歐盟使團11日回應強調,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規定,履行必要程序,歐洲企業的正常需求就能得到保障。中國有關部門還為歐洲企業設立了“快捷通道”,以更好滿足歐洲企業的正常需要。
發言人表示,中方愿繼續與歐方加強溝通對話,妥善處理經貿分歧摩擦,實現共贏和共同發展。同時,堅決反對任何損害中國發展權利的企圖。
中方開始審批申請后,6月份稀土出口大幅回升。
與其他供應軍民兩用物項的國家一樣,中方正在建立關鍵礦產和稀土磁鐵的出口許可制度,要求申請方說明其最終用途。據歐洲官員透露,今年4月以來,中方已向個別公司批準發放了總計1500份為期六個月的許可,同時駁回了歐盟提出的多年期許可請求。
短暫供應緊張后,中方為回應歐方擔憂,略微放寬了出口限制,但歐盟仍舊“疑心病”作祟,不僅抱怨新制度繁瑣難繼,還以“問卷可能泄露歐洲軍事武庫情況”為由,無理要求取消申請問卷。
本周,紀念雙邊關系建立50周年的中歐峰會將于中國北京舉行。稀土問題仍是核心議題。上述知情人士稱,一些歐盟官員擔心,中國可能會以關鍵礦物供應為籌碼,在未決貿易調查或電動汽車關稅問題上施壓。有部分官員便出“餿主意”,慫恿歐盟以限制法國航空零部件或荷蘭阿斯麥(ASML)半導體設備的對華出口相要挾。
但這種試圖表現強硬的做法仍面臨諸多挑戰。該人士直言,歐盟內部并未就如何對抗中國或潛在報復的程度達成共識。
歐洲的不團結,同時體現在多個成員國選擇繞過歐盟委員會,直接與中方談判,為本國產業爭取稀土供應協議。歐盟的整體立場被進一步削弱。
事實上,歐洲要擺脫對中國關鍵礦物的依賴并無捷徑。長期解決方案需巨額投資與政治決心,而這恰恰是歐盟27國難以輕易達成共識的。
去年生效的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雖提出建立本土供應鏈、加強廢舊電子產品稀土回收等舉措,卻因資金不足遭業界批評。貿易商普遍認為,若缺乏有力財政激勵,將電子垃圾運回中國處理仍更具成本優勢。
更何況,讓企業直接參與原材料開采加工等根本性解決方案,不僅風險高,所需專業技術在歐洲也已幾近“失傳”。
政治研究員庫利克(Kullik)認為,如果與中國的僵局繼續升級,歐洲需要效仿日本的做法來消除風險,在歐洲大陸建設稀土加工廠,并以發展戰略儲備為長期目標。他還鼓噪稱,在此之后,歐盟還需采取保護主義措施。
2010年中日東海撞船事件后,中國對日本實施了為期七周的稀土出口禁令。日本政府隨后牽頭投資海外采礦項目,并在澳大利亞、法國等地構建了供應鏈。
但庫利克顯然不知道,時至今日,日本仍然高度依賴中國稀土供應,尤其是重稀土類別。日本使用的稀土中,有八成上都來自中國。
歐盟確實動了和日本“聯手”的心思。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日受訪時透露,正尋求與日本建立一個所謂的“競爭力聯盟”(competitiveness alliance),其中包括合作開采稀土。她在特別提到稀土時還稱,歐盟將與日本在歐洲各地探索投資機會,并首次表示在采礦領域合作“前景光明”。
據悉,今年3月,法國開始建設歐洲首個大型稀土回收工廠,包括歐盟和日本的公共和私人集團都參與了該項目。目前,歐盟正在格陵蘭島、非洲以及歐洲探索采礦項目,而與歐盟開展合作也將使日本有機會進入這些遙遠的地區。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