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前外交秘書薩仁山(Shyam Saran)在接受《商業標準報》時無奈地發出感嘆:多年來印度當局采取的“緊貼西方,借美制華”的政策正逐步失靈,自己愈發被動,多名學者的焦慮情緒上升。
印度前官員的焦慮其實是“戰略迷茫”
薩仁山表示他在2023年至2025年間三次訪問中國,親眼見證了中國如何走出新冠疫情帶來的創傷,如何在經濟困境中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而印度依賴美國的戰略卻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
最初訪華時,薩仁山確實感受到中國社會的經濟焦慮——疫情及房地產市場的低迷讓很多家庭財富縮水,年輕人就業壓力大,消費市場疲軟。但到了最近一次訪問,情況已經發生變化。
中國不僅頂住了美國的貿易戰壓力,還通過稀土等關鍵領域的反制讓美國不得不讓步——現在的特朗普反而把矛頭指向日本、韓國、歐盟、加拿大以及白宮在南亞地區的重要合作伙伴(印度)。
更讓印度精英們感到不安的是,就在美國收縮全球影響力——因關稅脅迫與多國發生矛盾,逼迫多國不得不犧牲自己利益來成就“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同時,中國卻在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地不斷擴大存在。
在亞洲地緣政治問題上,印度這些年已全力倒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加入"四方安全對話",指望美國能幫自己對抗中國。但現實是殘酷的——美國對印度的承諾充滿不確定性,換個總統后的政策很可能就是南轅北轍。
印度引以為豪的"東進戰略"也面臨困境,原本想通過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來制衡中國,結果發現中國早就在這個地區深耕多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是印度的6倍,基礎設施建設更是遙遙領先。
原本期待的RCEP,卻因為印度官員“擔心受到中國的商品沖擊”而選擇拒絕加入。與此同時,印度與美國、歐盟的自貿協定談判多次被擱置——這種戰略誤判的做法只會讓情況更糟。
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印度的戰略搖擺
它既想依靠美國,又想獨立自主;既想吸引外資,又設置各種保護主義壁壘;既想發展高科技產業,又不愿投入足夠的研發資金。這種"既要又要"的心態導致印度始終無法形成清晰的發展路線。
反觀中國,面對外部壓力反而激發了內生動力——美國的芯片封鎖倒逼出華為的自主研發,貿易戰促使產業鏈加速升級,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似乎總能把危機轉化為機遇,這種能力讓印度望塵莫及。
薩仁山的文章實際上是對印度當前戰略的隱晦批評,他暗示印度需要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真正把精力放在自身發展上。但問題是,莫迪政府更傾向于利用民族主義情緒來維持支持率,而不是進行艱難的深層改革。
這種短視的做法可能會讓印度繼續在焦慮中徘徊,錯失發展的寶貴時機。說到底,印度的困境不在于中國有多強大,而在于它始終無法下定決心走屬于自己的路,同時也沒有找到屬于“印度的路究竟在哪”。
當中國把每次危機都當作進步的契機時,印度卻還在指望別人來幫自己解決問題。這種根本性的戰略差異,或許才是決定兩國未來走向的關鍵所在。印度要想真正崛起,恐怕得先學會像中國那樣,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總之,薩仁山的采訪其實暗示了一點——印度不能再光靠“抱大腿”政策了,得真正發展自己的實力。經濟上別光搞保護主義,不能為了扶持本土產業而無情地收割外資,更不能靠關稅把外國企業擋在外面。
外交上,印度不能完全倒向某個強權,得保持戰略靈活,否則哪天美國政策一變,印度就被晾著了;科技上別光喊口號,得真正投入研發,否則永遠追不上中國。
但問題是莫迪政府現在更關注短期政治利益(比如民族主義情緒),而不是長期戰略。所以,如果繼續“左右橫跳”,沒有一個清晰且持久的戰略,那這個焦慮只會越來越嚴重。
印度的戰略困境折射出一個深刻啟示:大國崛起從來不能依靠"借來的翅膀"。當中國在核心技術領域接連突破、在全球化逆流中堅定開放時,印度卻陷入"戰略騎墻"的泥潭——既想搭乘美國戰車制衡中國,又懼怕淪為地緣博弈的棋子。歷史表明,真正的崛起從來靠的是內生動力而非外部依附。
印度需要明白的是:21世紀的國際政治中,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救世主,只有自主創新的硬實力。這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度是時候放下對"他者力量"的幻想,在多極化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