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0,中國大運女籃頂住壓力逆轉日本,進了四強,這場球怎么說,賽前沒少被拿來炒作“復仇決賽之類的噱頭,但真到場上,勝負其實就是細節的拉扯,而這場最扎眼的細節,就是劉禹彤的表現,17分7籃板,命中率70%,成了全隊最靠譜的內線定海神針,很多人只看數據覺得挺輕松,但實際場面真沒那么順,前三節一直在被日本壓著打,比分咬得死死的,末節才靠一波攻勢翻盤,這背后劉禹彤的殺傷能力和硬度,真不是一句“女籃傳統優勢就能解釋。
問題來了,韓旭這屆沒打,外界都在看中國隊內線還能不能撐住,畢竟上屆決賽中國能贏日本,韓旭18+10+9那場表現堪稱bug,少了她,紙面實力其實下滑明顯,這就更考驗劉禹彤的獨當一面能力,前幾場看下來,她其實一直挺克制,場均出手都不到10次,更多是團隊打法,靠內線牽制和罰球刷分,比如打葡萄牙那場,3投2中靠罰球拿了11分,防守端也沒掉鏈子,羅馬尼亞那場8籃板,智利那場4籃板3助攻,分擔了不少臟活兒,數據看起來不炸裂,但每一回合都很實用,這種“看不見的貢獻,懂球的都知道分量。
到了跟日本真刀真槍的淘汰賽,劉禹彤的出手和侵略性明顯提升,29分鐘7中10,罰球也有6中3,關鍵是每次球隊得分干涸,外線打不開,她都能靠內線沖擊給隊友爭喘息機會,說白了,這種球員就是全隊的情緒穩定器,日本隊其實很會對位消耗,陣地防守也不吃虧,三節過后還領先3分,你要是沒有內線能硬解,真容易被日本拖死,劉禹彤能頂住壓力,還能在關鍵階段咬住比分,才有了第四節田媛媛的爆發,從這個角度說,內線的優劣,就是兩隊勝負的分水嶺。
但話說回來,贏下日本固然提氣,過程其實也暴露了不少問題,中國隊前三節得分都沒超過20,外線手感起伏,組織也不算流暢,靠的是陣地慢磨和內線消耗,打順風局還能靠天賦拉開差距,可一旦遇到對手針對性防守,進攻資源就有點單一,這其實是大部分青少年和大學生女籃的通病,靠一兩個人撐場面,團隊體系沒完全跑順,遇到強隊容易被卡節奏,這場球能贏,更多是靠個人硬實力把對方壓下去,真要碰到更高強度的對手,像半決賽對波蘭,容錯率會更低。
其實看看數據,劉禹彤四場比賽合計23投14中,45分21籃板,說句實話,這效率放在國際賽場都不拉胯,更難得的是她不怎么吃球權,出手選擇很合理,這種球員最適合打團體籃球,能主能輔,關鍵時刻又能站出來頂一波,說白了,就是“有點東西,但從大局看,中國隊整體的進攻多樣性還有提升空間,像打葡萄牙和羅馬尼亞那兩場,完全靠整體壓制,比分能拉開,但對手一旦換成日本這種能對噴的,場面就沒那么順,比賽內容也更接近成年隊的風格,這對隊員的臨場調整和心理素質要求其實更高。
當然,也別光盯問題不看亮點,這批中國女籃小將整體氣質不錯,三場小組賽全勝,凈勝111分,這底子擺在那兒,打順了是真能碾壓多數對手,但到了淘汰賽,比賽節奏和強度提升,劉禹彤這種“穩定輸出+抗壓屬性的球員就凸顯價值,尤其是內線吃餅、造殺傷、保護籃板這幾個環節,都是中國隊傳統優勢,她能把這些環節做到極致,等于為全隊兜底。
有意思的是,場外很多球迷對這場勝利評價挺兩極,有人覺得中國女籃“擺爛都能贏日本,也有人擔心半決賽遇上歐洲球隊會翻車,其實放在大運會層面,中國隊的硬實力還是在的,但就像這場比賽一樣,能不能頂住壓力,關鍵時刻有球員站出來解決問題,才是決定能走多遠的核心,劉禹彤能不能把效率和強度延續到更高水平,是后續比賽最大看點。
說到底,這場逆轉日本的勝利,既是中國女籃體系和個人能力的體現,也給接下來的半決賽敲了個警鐘,贏球當然值得點贊,但進攻單一、陣地僵持、得分點有限這些老問題依然沒完全解決,接下來怎么調整,劉禹彤還能不能一條龍帶隊,這才是球迷們更關心的事,畢竟一場球能贏日本不稀奇,連場高效才是真本事,后面遇到波蘭甚至更強的對手,中國隊到底能走多遠,還得看臨場應變和團隊執行力,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