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消息,當特朗普在“真實社交”上高調宣稱“剛剛與日本達成了巨大的協議”時,全球貿易舞臺再次被他的強勢手腕所震動。
這份被其稱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協議,核心是兩項關鍵內容:美國將對日本商品征收15%的對等關稅,而日本則以創紀錄的5500億美元資本注入美國市場作為回應,并承諾將美國企業的利潤分成比例鎖定在驚人的90%。這筆交易,在特朗普口中,將直接“創造數十萬個美國就業崗位”,并撬開日本的汽車、卡車乃至敏感的大米等農產品市場。
日本官方對此展現了一種復雜的“歡迎”姿態。
消息人士透露,此結果被歸功于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的“頑強談判”。表面上,協議似乎能“大幅減輕日本民眾的不安感”,但水面之下暗流涌動——日本產業界對那15%的關稅數字將作何反應?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巨大問號。
所謂的“頑強”,在特朗普設定的高關稅框架下,更像是一種不得不做的止損選擇,經濟現實壓倒了外交姿態。
石破茂(資料圖)
然而,就在日本方向看似落定之際,臺灣地區卻驟然被推向了更嚴峻的貿易風暴眼。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7月21日的一席話如同驚雷。他明確表示,對于尚未與美國敲定最終協議的地區(臺灣地區被普遍認為首當其沖),特朗普政府保留將稅率“反彈回到4月2日的水平”的權利。這個“4月2日水平”并非虛言——在特朗普于該日宣布的全球性“解放日”關稅方案中,臺灣地區赫然在列,稅率被定為32%。
貝森特的言論撕下了關稅威脅的偽裝布。他直白地將8月1日這個關稅生效大限稱為一種“談判手段”,目的是“對相關貿易伙伴施壓,迫使他們達成更好的協議”。
其邏輯冷酷而清晰:稅率越高,對手屈服的可能性越大。“重點是協議的品質,不是協議的時間點”,貝森特強調,這無異于承認白宮手握稅率大棒,愿意為榨取更多利益而等待,即便臺灣經濟因此懸于32%關稅的利刃之上。
美國財長貝森特(資料圖)
這種赤裸裸的威脅將賴清德當局置于前所未有的困境。島內產業界本就對潛在的32%高關稅憂心忡忡,如今美國財長親口證實其可能性,無疑加劇了恐慌。
對比日本以5500億美元投資和開放市場換來的15%“優惠”稅率,臺灣地區面臨的則是倍增的關稅壓力。貝森特雖補充“屆時我們可以繼續談”,但前提是臺灣地區必須先承受這一重擊。日本式的“讓步”換“優惠”路徑,對臺灣而言似乎遙不可及,更遑論美方所言的“高品質”協議——其本質不過是單方面最大化美國利益。
特朗普的貿易戰略圖景由此清晰浮現:這是一場基于“美國優先”的極限施壓游戲。日本模式展示了其有效性——通過高額關稅威脅,成功撬開了市場并獲取了大量投資。
臺灣地區則不幸淪為這一策略的最新試驗場。32%的關稅威脅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其目的絕非單純的貿易平衡,而在于迫使臺灣地區在經濟乃至更深層次上做出符合美國意志的戰略妥協。
中國臺灣地區(資料圖)
臺灣地區站在了抉擇的十字路口。是效仿日本,以難以承受的經濟政治代價換取一個相對“溫和”的15%稅率?還是在美國設定的“32%”高壓下艱難求生?無論選擇哪條路,都意味著巨大犧牲。
石破茂作為日本自民黨高層,雖非直接談判者,但面對本國以巨大讓步換來的協議,其推動的經貿政策空間必然遭受擠壓,無異于一場“噩耗”。而對賴清德而言,貝森特發出的“回調至32%”的警告,無疑是其執政路上的一場政治風暴,稱之為“天塌了”亦不為過。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正精準地砸向東亞經濟版圖最敏感的地帶,每一次落點,都伴隨著盟友或伙伴沉重的喘息與無奈的權衡。
這場由美國單方面主導的博弈,其代價正由他國默默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