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焦作日報
2025年7月24日《焦作日報》T07版
煙火馬村
創意文旅“融”出圈
夏日的傍晚,到馬村區安陽城街道后岳村柿子小院來一場鄉村露營,體驗篝火夜談、燒烤晚宴、晚風音樂,在點點星光和蟬鳴中進入夢鄉;走進河馬仙果小鎮,在五彩斑斕的“果蔬世界”體驗親子采摘和研學的樂趣;走進“村BA”的賽場,看“鄉味十足”的球王爭霸賽,感受夏日籃球狂歡的激情……從鄉村游、非遺游到研學游、賽事游,這個夏天,馬村區持續提升旅游供給的“文化味兒”“煙火味兒”,豐富多元的文旅業態讓游客沉浸式感受“詩和遠方”的魅力。
馬村區的文旅底色,是千年文明積淀的厚重。這里是商湯革命起始之地、“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之地、孔子問禮“移城就車”典故發源之地。
近年來,馬村區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立足全省文旅文創融合戰略要求,聚焦我市建設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目標,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文旅”融合發展,串珠成鏈,構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
“山亮線”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毗鄰,道路周邊綠樹成蔭,成為騎行愛好者優選的騎行打卡線路。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穎 攝
深挖歷史文化資源
釋放“非遺+旅游”新活力
不久前,馬村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在綠園公園舉行。抬皇杠、樹葉吹奏、小洪拳、懷梆戲、霸王鞭、二鬼摔跤、嗩吶吹奏等非遺項目進行集中展演,古老的非遺技藝在匠人們的精彩展演中綻放時代光彩。現場,市民和游客不僅能觀看非遺節目展演,還可以逛非遺集市,娛樂、購物、享美食,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化魅力,激發文旅市場新活力。
馬村區高標準打造“山亮線”鄉村振興示范帶,公路沿線成為一道鄉村風景線。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穎 攝
非遺+旅游,老技藝讓游客解鎖新體驗。馬村區深挖歷史文化資源,讓藏在歷史深處的文化典故走進當代人的生活。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斑釉瓷第四代傳承人孫小毛為參加研學活動的孩子們講解花斑釉瓷制作技藝。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穎 攝
馬村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典故,相傳孔子問禮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該區梨園秀豫劇團據此編創整場豫劇戲,今年端午節假期在馬村區時代廣場進行展演,“線上+線下”同步觀看的觀眾超5萬人次。
馬村區白鷺湖濕地公園一景。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 曉 攝
近年來,馬村區堅定不移加強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鼓勵非遺傳承人守正創新,將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出非遺文化市集、非遺項目展演、非遺技藝體驗,通過沉浸式體驗、互動式消費,讓游客感受馬村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來自于民間的文化,要走到群眾中去。該區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依托鄉村文化合作社,舉辦白鷺湖太極拳交流、“遇見馬村”端午攝影書畫會等活動90余場,推進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盤活鄉村文化資源
農文旅融合拓寬振興路
鄉村的風土文化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
河馬仙果小鎮是河南農大與馬村區政府聯合打造的果蔬田園綜合體,入夏以來,馬村區先后舉辦“仙果奇遇?新優品展銷會”,集中展示南瓜、辣椒、番茄等 2000余個新優品種,吸引全國各地農業從業者、經銷商及技術人員參與考察、品鑒與推廣,全力推動農文旅發展;“果香沁童心?研學趣馬村”研學活動,依托河南農大的技術力量,開設果蔬科普與種植實踐課程,設置親子采摘、農夫體驗等趣味項目,融入自然美育,激發青少年對農業科技的興趣,為鄉村振興與農文旅融合注入活力。
馬村區舉辦非遺精品節目展演,讓非遺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 曉 攝
馬村區安陽城街道后岳村歷史悠久,相傳“岳家軍”后營曾兩次駐扎在此。村里素有粉條加工制作的傳統,許多家戶都有制作粉條的能人。近年來,安陽城街道將后岳村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相融合,先后建設農產品展覽館,舉辦粉條文化交流活動,吸引游客前來品鑒。在此基礎上,該街道盤活鄉村資源,打造后岳村柿子小院農文旅融合項目,拓寬鄉村振興路。
位于馬村區演馬街道的“山亮線”不僅是一道鄉村風光優美的騎行線路,更是馬村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示范項目,實現以鄉村游帶動產業興。
馬村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現場。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曉 攝
“山亮線”串珠成鏈,沿線是演馬街道的王張村、后夏莊村、小盧莊村、亮馬村、趙屯村、高寨村,游客一路騎行,不僅可以體驗沿線村淳樸的鄉土文化,還可以到王張村紅薯種植基地、酸辣粉加工廠進行參觀,到小盧莊村的家庭農場體驗葡萄采摘的樂趣,到亮馬村羊肚菌種植基地了解小小的羊肚菌如何變成群眾的致富寶貝,到趙屯村的中草藥種植基地參觀。
炎炎夏日,當游客從城市向著山野進發,心隨著窗外的景色開始變綠,變得輕松。在太行山腳下,伴著漫天星光,體驗鄉村露營、篝火夜談、燒烤晚宴,這樣的文旅體驗讓人身心愉悅。
活用紅色文化資源
激活“研學+旅游”強磁場
安陽城街道西韓王村原名西萬斛村,它的更名與韓克儉和王子英兩位英雄有關。解放戰爭時期,兩位英雄冒著槍林彈雨,帶領村民奪取革命勝利。
馬村區紅色研學活動備受學生歡迎。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穎 攝
馬村區堅持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依托西韓王烈士紀念亭建設初心廣場,開辦“紅色書吧”,開展“周末學堂”“兒童講黨史”等多項活動,將西韓王村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革命先烈、追尋黨史印跡、傳承革命精神的紅色打卡地,每年清明節、烈士公祭日、寒暑假期間,許多大中小學校和社會團體都會來到西韓王烈士紀念亭,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在河馬仙果小鎮,一名小學生體驗研學采摘的樂趣。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曉 攝
該區將安陽城街道的西韓王村紅色教育基地與龐馮營村烈士紀念地串聯起來,釋放紅色“強磁場”,打造紅色研學路線,學生在欣賞田園風光的同時,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深入了解發生在馬村區土地上的革命歷史。
后岳村素有粉條加工制作的傳統,圖為村民在晾曬粉條。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穎 攝
景好也要勤吆喝。數字化時代,媒體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在文旅融合發展中,馬村區聯合焦作日報社、焦作電視臺等媒體,強力打造文旅宣傳全媒體平臺,創新宣傳報道方式,探索AI技術在文旅宣傳報道中的應用,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聚合傳播矩陣。去年以來,馬村區在各平臺及媒體發布文旅宣傳信息200余條,閱讀量超1000萬人次,助力馬村文旅出圈出彩。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活動本質上是精神文化活動。深化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構建現代文旅產業體系,激活文旅融合動能……當下,一個有“文化味兒”“煙火味兒”“人情味兒”的馬村區正在刷新越來越多市民和游客的認知。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蕊 王穎 報道
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原創文章版權屬《焦作日報》(微信號: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013
總值班:馬秀清 統 籌:王 鵬 梁易凝
責 編:王建新 審 核:趙曉曉
編 輯:苗佼菲 校 對:薛 瑩
本報全媒體常年法律顧問:律師呂曉燕 律師朱建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