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蘇頻道
活動現場。揚州職業技術大學供圖
扎布、浸染、洗布……近日,在揚州生態科技新城華豐村社區活動中心,近百組小學生家庭圍坐在一起,在揚州職業技術大學“藍染文創社”師生指導下體驗藍染技藝的獨特魅力。這場生動的實踐課,正是該校創新“地方文化滋養+非遺技藝融通”勞美融合育人模式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今年1月,揚州職業技術大學成立藍染文創社,師生依托服裝設計專業優勢開發出百余件文創產品,深入社區、校園、福利院等地進行展示。以此為起點,該校系統化設計“地方文化 + 非遺技藝”勞動教育路徑,通過項目化推進、成果化呈現,實現從技能培養到價值塑造的躍升。
文化為魂:筑牢勞動教育根基
“運河文化彰勞動偉力、工匠文化育卓越品質、紅色文化踐奉獻之光”—— 揚州職業技術大學以這一主線構建“三位一體”文化育人矩陣,讓勞動教育扎根地方文化沃土。
該校54名思政研學導師帶隊,依托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江都水利樞紐等基地,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我是黨課主講人”等沉浸式活動,開設非遺傳承、運河研學等特色課程。編寫非遺文化教材、開發數字課程,打造“行走大運河”勞動研學、“揚州工”匠心傳承實踐平臺,組建“曉軒先鋒隊”、“郵之聲”志愿服務隊等,將勞動精神培育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
“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故事敘述大道理。”揚州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馬順圣說,學校以紅色文化為魂、工匠文化為脈、運河文化為韻,形成大思政育人品牌,讓勞動教育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實踐溫度。
非遺為脈:激活創造育人動能
在揚州市仁豐里非遺工作坊,同學們跟著民間藝人學國畫、剪紙;在學校藝術學院非遺工作室,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手把手指導學生做絨花、設計文創……“通過學習,我們加深了對運河文化的認同?!币幻麉⑴c實踐的學生說。
據了解,揚州職業技術大學創新“認知美—體驗美—創造美”育人路徑,建成12個勞模(江蘇工匠)工作室,形成“師帶徒”傳承機制。在人才培養方面,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領銜“亂針繡技藝傳習班”,通過“紋樣美學認知—運針技法實訓—文創產品開發”三階段教學,實現技藝傳承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
此外,該校還與揚州市文化館共建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基地,聘請一批優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任“非遺導師”。其中,《交融薪生:揚州刺繡文創》項目入選2023年“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非遺技藝比拼典型案例,成為非遺育人的生動注腳。
文美共融:構建勞育協同生態
色香俱美的花色糕點、細膩傳神的剪紙作品、充滿科技感的3D打印、古意盎然的建筑模型……每年舉辦的勞動成果展,是揚州職業技術大學“勞動+”育人模式的縮影。馬順圣介紹,該校以 “文美共融”為理念,構建“一體兩翼”育人體系:以勞動為“體”,文化浸潤與美育熏陶為“兩翼”,讓勞動技能與審美素養同頻共振。
在校內,學校黨委統籌推進,各二級學院制定實施細則,教務、宣傳、學工、團委、后勤五部門建立聯席會商與資源共享機制,形成全員協同育人生態。校外,聯合揚州市總工會、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單位,共建勞模工匠學院、職業體驗中心,拓展學生實踐平臺。在社會服務方面,“團團公益課堂”年均服務1.5萬小時,“雨潤花朵”項目開發30余門非遺勞育課程,累計服務青少年8.4萬人次,讓勞動教育走出校園、惠及社會。
從課堂到社區,從技藝傳承到文化浸潤,揚州職業技術大學以“地方文化+非遺技藝”為路徑,讓勞動教育既有泥土芬芳,又有文化韻味。(鄧峰 梁孝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