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彈弓就能伏擊日軍”“村民開辦‘武術速成班’后全員化身武林高手,將日軍打得屁滾尿流”——近來幾部抗戰題材微短劇中,諸如此類的“雷人”情節屢見不鮮。更有甚者,讓主角僅憑一把菜刀便能在日軍營地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或是虛構“包子藏炸彈”的荒誕橋段,讓普通商販輕松端掉敵人據點;還有劇情讓年幼孩童憑借彈弓精準擊落日軍飛機,將殘酷的戰爭簡化為一場“過家家”式的游戲。這些脫離史實的情節,不僅違背基本的戰爭邏輯,更讓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變得輕飄飄。
近日,廣電總局發布管理提示,明確要求杜絕涉抗戰微短劇中“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的幼稚化敘事。抗戰歷史絕非任人打扮的戲說素材,然而這些作品卻披著“創新”的外衣,將民族苦難娛樂化、將浴血奮戰戲謔化,實則是對歷史記憶的輕慢,稀釋了民族苦難本該有的厚重分量。
回溯2013年,廣電總局就曾針對抗戰題材電視劇過度娛樂化問題開展專項整頓。時隔十余載,那些堪比“手撕鬼子”的離譜劇情卻借微短劇死灰復燃??箲痤}材娛樂化的歪風,究其本質,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一種具象表現。部分微短劇為博取流量,刻意炮制“我方開掛、敵方弱智”的荒誕橋段——比如有劇情讓女戰士穿著短裙高跟鞋沖鋒陷陣,僅憑顏值便能迷惑一群日軍;還有作品讓農民用鋤頭“精準制導”,一擊便炸毀日軍裝甲車。這種創作邏輯,不僅模糊了抗日戰爭中千萬軍民傷亡的慘烈代價,更在“勝利唾手可得”的虛假敘事中,消解了抗戰精神厚重深沉的內核。
更值得警惕的是微短劇獨特的網絡傳播裂變效應。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如同一股無形的推力,加速了錯誤認知的擴散;其碎片化的傳播模式,讓觀眾在短短幾十秒內便被動接受“戰爭很輕松”的錯誤暗示,卻難以觸及完整的歷史語境。青少年群體在“爽點”的裹挾下,極易將藝術虛構等同于歷史真實——當他們看到“八路軍戰士徒手接住炮彈并扔回敵營”的劇情時,可能真的會誤以為戰爭無需付出鮮血代價;這種認知偏差一旦固化,將直接動搖民族記憶的根基。歷史不是任人揉捏的橡皮泥,抗戰不是博眼球的“爽文劇本”,娛樂化的狂歡背后,是對千萬忠魂的褻瀆。
對抗這種歪風,除了有關部門的監管發力,更關鍵的是重建創作者的敬畏之心。抗戰題材從來不是流量密碼,而是承載民族記憶的精神載體,創作必須以歷史真實為根基。即將上映的電影《南京照相館》,在多個場景中1:1還原歷史畫面,其預告片收獲網友廣泛點贊的現象,足以說明:從具體史實出發、用細節還原時代質感,才是此類題材創作的康莊大道。
微短劇可以短,但不能短了敬畏;劇情可以編,但不能編沒了底線——歷史的刻度,容不得半分戲說的誤差。影視劇要真正表現抗戰,既需尊重歷史的本質真實,也需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在藝術虛構與歷史本質真實之間找到精準平衡。抗戰題材的核心是彰顯民族精神,唯有通過刻畫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命運沉浮——比如《南京照相館》中攝影師鏡頭下普通人的悲歡離合,才能真切展現家國情懷與人性光輝。
80年后的今天,守護這份記憶的純度,是包括創作者在內的每一代國人的責任。無論是微短劇還是其他抗戰題材影視作品,創作唯有以歷史真實為骨、以藝術真誠為肉,才能讓那段苦難而輝煌的歷史,真正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養分,代代相傳。流量的泡沫終會破滅,唯有扎根史實的創作,才能讓抗戰精神在時光長河中,成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
原標題:《微言| 警惕“手撕鬼子”借抗日微短神劇“還魂”》
欄目主編:范兵、張裕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布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