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觀察
7月23日莫斯科時間19時,俄羅斯與烏克蘭代表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契拉昂宮開啟第三輪直接談判。就在談判開始前數小時,俄羅斯國防部發布戰報,宣稱過去24小時烏軍在戰場上損失超過1220名軍人。停火談判與激烈戰事同步上演的尖銳矛盾,再次成為俄烏沖突的焦點。最新消息顯示,此次談判已于24日凌晨結束,會談僅持續約一小時。
01
談判前夕的殘酷戰場
在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7月23日確認代表團抵達伊斯坦布爾之際,俄羅斯國防部公布了最新的戰場報告,描繪了談判前24小時的激烈交火。俄方聲稱烏軍單日損失軍人高達1220名,并列出各戰線具體戰況:
- 中部方向:烏軍損失405人,裝甲戰車、火炮等裝備被毀。
- 西部方向:烏軍損失超250人,西方制造野戰炮及電子戰站被摧毀。
- 北部方向:俄軍稱在蘇梅州取得進展,控制一處居民點,烏軍損失165人。
- 南部方向:烏軍損失145人,一套西方制造多管火箭炮系統被毀。
- 東部方向:俄軍持續進攻,烏軍損失200人。
- 第聶伯河方向:烏軍損失55人,多個電子戰站及彈藥庫被毀。
此外,據親俄消息源向俄媒透露,烏軍位于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克里沃伊羅格的重要后勤倉庫和設施,以及切爾尼戈夫州的防空和監視設備也遭到了打擊。硝煙彌漫的戰場為談判蒙上濃重陰影。
02
短暫談判與人道成果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第三輪談判于莫斯科時間7月23日19時在契拉昂宮開始,持續約一小時。談判開始前,雙方代表團團長舉行了單獨會晤。俄羅斯代表團仍由總統助理梅金斯基率領。
俄羅斯談判代表團團長梅金斯基在俄烏本輪談判結束后舉行記者會。
梅金斯基聲明摘要如下:
俄烏第二輪會談達成的人道主義協議已全部履行完畢;
雙方完成第二輪大規模戰俘交換,規模創歷史之最;
俄方提議烏方組建三個線上工作組開展磋商;
烏方同意考慮建立工作組的提議;
俄方建議基輔當局宣布24-48小時短期停火,以便撤離傷員及收殮陣亡士兵遺體。
雙方各自釋放至少1200名軍事人員;
俄方愿向烏方移交3000具烏軍陣亡人員遺體。
烏軍從庫爾斯克州“撤離”的居民中,約30人尚未返家;
這些平民被繼續羈留烏克蘭的原因尚不明確;
俄烏前線重傷及患病人員的醫療交換機制將持續進行。
03
深層分歧與機制探索
盡管在人道主義領域取得具體進展,梅金斯基的通報也揭示了雙方在根本性問題上的巨大鴻溝和未來談判的艱難方向。
- 線上工作組提議:俄方提議烏克蘭組建三個線上工作組,就特定議題進行后續磋商。烏方表示同意考慮這一提議。這或為未來接觸提供新渠道,但具體議題未明。
- 平民問題懸案:梅金斯基提及,從俄庫爾斯克州“撤離”的居民中,約30人仍被羈留在烏克蘭境內,原因不明。此問題凸顯沖突造成的復雜人道困境
- 核心矛盾未解:此前佩斯科夫已指出雙方交換的沖突調解備忘錄草案立場“完全相反”,此次談判的短暫時長也側面印證了在政治與安全等核心議題上取得突破的難度。俄羅斯堅持的“去軍事化”與烏克蘭捍衛的領土主權完整之間,立場依然南轅北轍。
04
邊打邊談的困局持續
第三輪談判的結果再次凸顯了俄烏沖突“邊打邊談”模式的固化困境。人道主義合作(如戰俘交換、遺體移交)能在特定機制下推進,甚至取得顯著成果(如本輪創紀錄的交換)。然而,觸及沖突根源的政治解決進程依然步履維艱。
戰場上的得失繼續深刻影響談判桌上的態勢。俄方在談判前高調公布烏軍重大損失的戰報,以及在談判中提出的短期停火建議,都反映了軍事行動與外交博弈的緊密交織。烏方雖未立即回應停火提議,但戰場上的激烈抵抗仍在持續。
國際制裁壓力、巨大戰爭消耗與民眾和平期盼是促談動力,但未能消弭核心分歧。伊斯坦布爾一小時的談判,人道微光難破戰云。在缺乏基本互信和共同政治目標的情況下,實現持久停火的前景依然渺茫,戰場較量仍是主導局勢的關鍵因素。
當俄烏雙方宣布完成創紀錄的戰俘交換時,前線陣地報告的傷亡數字仍在不斷更新。俄方提出的短期停火提議懸而未決,戰場上的炮火并未因伊斯坦布爾的會談而停息。談判結束僅一小時后,人道成果的欣慰與戰場廝殺的殘酷形成刺眼對比。西方軍援的持續輸入,更預示著沖突的復雜性與長期性。伊斯坦布爾的短暫接觸,未能驅散籠罩在和平之路上的厚重陰云。(資料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新華社、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