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汛期、假期交織疊加,安全風險加大。為保障廣大中小學生度過一個平安快樂的假期,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做好2025年中小學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對暑期安全工作進行部署。
每年暑期,關于中小學生安全事故的新聞總會刺痛公眾神經:看似平靜的小河悄然吞噬戲水的少年,橫沖直撞的任性騎行讓鮮活的生命驟然消逝,輕信網絡聊天給涉世未深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暑期安全不應是“亡羊補牢”的事后嘆息,讓孩子在陽光下安全、健康成長,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力。
翻開暑期安全事故檔案,溺水始終是“頭號殺手”。農村的池塘、河流,城市的工地水坑、未封閉泳池,都可能成為吞噬生命的“隱形陷阱”。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7萬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兒童占比超50%,暑期更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期。這些數字背后,既有孩子對危險的認知不足,也有監護環節的疏漏——“就離開十分鐘”“以為他在岸邊玩”,家長的片刻疏忽,往往釀成永恒遺憾。
交通風險同樣不容忽視。暑期里孩子出行頻率增加,獨自騎車、乘坐網約車的機會增多,安全隱患隨之升級。未達法定年齡騎共享單車、電動車上路,過馬路時沉迷手機忽略信號燈,乘坐電動車時不愿佩戴頭盔……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背后都藏著致命風險。
虛擬世界的陷阱更具迷惑性。伴隨短視頻、社交軟件的普及,孩子們在暑期上網時間大幅增加,網絡詐騙分子趁機“圍獵”。從“免費領取游戲皮膚”的釣魚鏈接,到“掃碼為偶像投票”的信息泄露,再到“學生兼職日賺500元”的連環騙局……孩子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容易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還有更隱蔽的風險在于不良信息的侵蝕,暴力、低俗內容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價值觀,而網絡欺凌、陌生人搭訕等問題,也讓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面臨挑戰。
暑期安全事故頻發,表面看是意外,實則暴露出防護體系的短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監護責任落實不力、社會防護網絡松散等,共同構成安全防護的“薄弱環節”。與其在事故發生后追悔莫及,不如主動構建“預防為主”的安全生態,讓孩子們在學會自我保護的同時,過上一個有意義又有意思的假期。
必須讓孩子認識“危險的邊界”。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探索世界的勇氣,但更需要識別風險的智慧。學校可以聯合應急、消防、公安等部門,開展形式創新、貼近實際的安全教育活動。例如,在防溺水教育中,不僅講案例,更讓孩子在實景演練中學習正確的自救和呼救方法;在交通安全課上,不妨組織孩子當一次“小交警”,在實踐中理解規則的意義。只有讓安全知識從書本走向生活,才能在孩子心中種下敬畏生命的種子,讓其學會識別風險、規避風險、科學自救。同時要建立“家校聯動”機制,結合季節特點開展針對性指導,明確監護責任,形成教育閉環。
必須讓安全成為“家庭的習慣”。監護不是“看管”,而是陪伴與引導。家長需合理規劃孩子的暑期生活,避免長時間讓其獨處,及時掌握孩子外出去向。與孩子約定上網時間和內容,安裝青少年保護軟件,及時關注其情緒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干預。更重要的是做好“榜樣示范”,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上網時主動過濾不良信息,用自身行為引導孩子養成安全習慣。當安全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父母言傳身教的內容,孩子自然會將安全意識內化為行為自覺。
必須讓社會形成“守護的合力”。相關部門應對轄區內危險水域、交通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增設防護欄、救生設備和警示標識,組織志愿者開展常態化巡查。網信、公安等部門應加大對網絡詐騙的打擊力度,為孩子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社區可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設置安全體驗區,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安全知識。社會組織可招募志愿者,為留守兒童提供暑期安全陪伴服務。只有當每個社會角色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才能構建起“學校放心、家長安心、孩子開心”的暑期安全環境。
陽光正好,假期正長。暑期的意義就在于,讓孩子在放松中成長,在探索中收獲。讓我們用更細致的教育、更到位的監護、更完善的防護,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讓每個家庭的幸福笑臉,成為這個夏天最美的風景。
來源 | 人民論壇網
責任編輯 | 王卓怡 王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