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I人和E人已經(jīng)成為大眾在進入社交模式時的固定開場白,職業(yè)、身份和性格特征都被標簽化地分類和展示。而桃花塢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捕捉到了一些細微卻真實的、難以被標簽定義的浪漫時刻。
作者 | 張嘉琦(北京)
「桃花塢這個節(jié)目五年了,來來往往很多人,這么一個神奇的地方還在延續(xù)。」
在《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五季的收官期,徐志勝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回望「桃花塢」剛剛建成的2021年,一場關于15個人如何破冰的社交實驗,為亟需新鮮感綜藝市場帶來全新的節(jié)目模式。時間匆匆而過,經(jīng)歷了五個年頭的桃花塢,在這一季選擇重新回歸到「陌生人社交」的核心敘事中。
對于喜愛桃花塢系列的老觀眾而言,這一季的觀看體驗既熟悉又陌生。許多老面孔不見了,僅有五位曾經(jīng)的「塢民」留守,其余全部都是新加入的朋友;熟悉之處則在于,桃花塢仍然是那個桃花塢,它為每位來到這里的人提供了一個足夠安全的空間,能夠在其中自由地與人交往,并因此催生出新的故事。
作為一檔以「社交」為核心命題的綜藝IP,《五十公里桃花塢》來到第五年,從最初的陌生人社交實驗,到后面幾季以不同的切口呈現(xiàn)「半熟人社交」的樣態(tài),再到剛剛收官的第五季,開始將「陌生人社交」的概念進行迭代,探索并客觀呈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多重關系。
第五季最明顯的變化在于,讓「社交」盡可能地脫離其功能屬性,還原到更為本真的狀態(tài)。如今,I人和E人已經(jīng)成為大眾在進入社交模式時的固定開場白,職業(yè)、身份和性格特征都被標簽化地分類和展示。而桃花塢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捕捉到了一些細微卻真實的、難以被標簽定義的浪漫時刻。
或許社交從來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卸下包袱后,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地相遇。
1陌生人社交的2.0版本
《五十公里桃花塢5》從自我介紹環(huán)節(jié),就仿佛把人拉回到了2021年初次看這檔節(jié)目的時候。新加入的嘉賓們面對著三分鐘介紹的環(huán)節(jié)面露難色,汪峰坐立難安地向老塢民求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不是會比較尷尬?」徐志勝默默地回答,「非常。」
在前面幾季,這種尷尬只屬于少數(shù)新塢民,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老塢民們早已經(jīng)對此習以為常。但這一季在人員構成上有著很大的變化,除了徐志勝、孟子義、李嘉琦、王子奇和仁科,其余全部都是新面孔。新塢民的增加沖散了過去已經(jīng)較為堅固的內(nèi)部關系,「老帶新」的感覺也不復存在,每個人都需要平等地重新經(jīng)歷破冰的過程。
表面看上去,第五季的敘事重心從「半熟人社交」又回歸到了第一季的「陌生人社交實驗」。但是越往后看,越能感受到這一輪的特別之處。
在1.0版本里,不安全的社交環(huán)境是激發(fā)嘉賓們真實情緒的核心要素,第一季中陳陳陳邀請大家參與行為藝術實驗,不解和尷尬交織的微妙氣氛,留下了「塢學」的關鍵一幀;而2.0版本則有所不同,不再設置可能誕生強沖突的場景,而是轉而提供「舒適區(qū)」,深度挖掘每個人的自我性格,并通過豐富的社交活動,催化出更真實的表達和更多樣的人物關系。
于是,這一季最明顯的觀感就是「集體活動」變多了,無論是突襲「春天里雜貨鋪」的連環(huán)大戲,還是音樂節(jié)、電影節(jié)、舊物交換等等環(huán)節(jié),都誕生了許多溫情與搞笑并存的名場面。在電影節(jié)中,四位導演都貢獻了風格迥異的作品,既有像周翊然一樣安靜而富有質(zhì)感的短片,也有徐志勝和孟子義聯(lián)手貢獻的荒誕故事,每個人都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充分地展示了自我特質(zhì)。
人員配置的大幅調(diào)整,是這一季桃花塢的氛圍看起來輕松舒適的重要原因。十位新塢民的加入,將過去三季的「熟人慣性」徹底打破,老塢民們沒有一定要活躍氣氛、帶領新人融入的社交壓力,新塢民也能更沒有包袱地快速進入狀態(tài)。
因為新塢民的數(shù)量居多,老塢民不再是桃花塢的「主導者」,而是變成了群體的「粘合劑」,反而催化出很多奇妙的化學反應,比如仁科和閆佩倫之間惺惺相惜的友情,徐志勝和許昕的「相愛相殺」貫穿全季,貢獻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在節(jié)目的整體設置上,本季在自第一季開始的「開放式規(guī)則」基礎上,再次弱化了機制感和任務感,擴大了嘉賓們的行動范圍,也給予大家更多調(diào)整自我位置的空間。
一方面,是對于「業(yè)態(tài)」這一核心推動機制的重新洗牌,打破原有的固定業(yè)態(tài),讓所有嘉賓都能參與進來,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想法構筑不同的「業(yè)態(tài)」,再以此為紐帶連接到同頻的人。既能減輕大家的社交壓力,也能誕生出更復雜多變的關系。比如在汪峰的大師課上,既有認真學習的周翊然,也有讓老師教到崩潰的徐志勝。
另一方面,是弱化了「桃花幣」的功能,讓前幾季的競技感和矛盾感有所降低,也讓大家更有信心去構筑多樣化的業(yè)態(tài)。在第五季,「桃花幣」成為一種情感符號,周翊然先是送給李嘉琦30桃花幣,又多次自掏腰包幫董思成還債,被稱為「心軟的神」,在第七期「項鏈大混戰(zhàn)」的最后,寧靜選擇主動拿出200桃花幣平息了這場紛爭。
正如總導演徐晴所言,如果只提供一種熟人樣本,《桃花塢》這個IP的價值就被削弱了。只有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各種樣態(tài)的社交關系才能夠被展現(xiàn),觀眾也能夠因此去解讀和觀照自己生活中的種種社交時刻。
215人社交關系的自然生長
《五十公里桃花塢》作為一種群居生活實驗,最重要的就是環(huán)境本身的構筑。當環(huán)境足夠舒適時,人會不自覺地卸下心防,展示最真實的自我。15種個性在近乎全開放的空間下自由地發(fā)生碰撞,成為了構筑多維群像關系的基礎。
加拿大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中指出,每個人在社交情境中都是在扮演一個角色,通過「表演」展示特定的形象。他將人們的生活分為「前臺」和「后臺」,前臺是人在公開場合中展現(xiàn)的行為和面貌,即「希望被他人認可的特定身份」,后臺則是個體放松自我、卸下偽裝的地方,能夠表現(xiàn)出更真實的一面。
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很多新加入的塢民都會讓觀眾感受到一種「反差感」。
本以為會是不茍言笑、有距離感的汪峰,意外地在桃花塢里相當融入,積極策劃新業(yè)態(tài),因為「2G網(wǎng)速」被眾人調(diào)侃也不生氣,口頭禪「服死了」成為本季熱梗,有網(wǎng)友開玩笑說,想看汪峰把「服死了」在孟姐的當鋪當?shù)簟T诘谄咂诶铮S昕、徐志勝和董思成組成的「壞蛋聯(lián)盟」突襲汪峰的「春天里雜貨鋪」,汪峰最后還把項鏈贈送給了「壞蛋聯(lián)盟」。
一直以「大姐大」形象示人的寧靜,也經(jīng)歷了從緊繃到松弛的轉變。最初,她和歐陽娣娣在業(yè)態(tài)設想上產(chǎn)生了一些沖突,但很快進行了自我反思,主動找歐陽娣娣示好,也在后期迅速地適應了桃花塢的氛圍,跟大家打成一片。在寧靜生日還有五天時,大家背著她偷偷準備了生日驚喜,讓平時「不愛浪漫」的她也感受到了來自朋友的溫暖。
汪峰和寧靜的加入,為節(jié)目帶來了區(qū)別于前幾季「大家長」模式的新氛圍,他們與小輩之間的關系更趨近于家庭關系中的「兄弟姐妹」,既有觀點的交流和碰撞,也有溫情和搞笑的瞬間,形成了新型的代際關系。
溝通是代際關系深化的前提。最初,寧靜覺得她在的時候其他人可能會有點放不開,為了給大家留空間,經(jīng)常獨自相處,但周翊然以為是寧靜覺得他們太吵了,雙方都在為彼此著想,在以善意為前提迅速解開誤會后,推動了更和諧的相處氛圍。
而當平等和舒適的氛圍在一次次溝通中逐漸形成后,在無壓力的社交狀態(tài)下,會產(chǎn)生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關系和名場面。仁科17歲時聽得最多的歌《美麗世界的孤兒》,正是汪峰17歲時的創(chuàng)作,二人進行了跨越時間長河的對話;在牧野聯(lián)歡會上,徐志勝、李雪琴和李嘉琦集體cos汪峰的經(jīng)典造型,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模仿秀」。
除了代際關系,「興趣共同體」也是桃花塢里一直以來的社交關鍵詞,最受歡迎的「650團體」,就是基于興趣而形成的小群像。而在打破了原有的強社交關系和半熟人社交后,這一季催生出很多新鮮的人物組合,無論新老塢民,都能找到和自己同頻的人。
多維關系形成的基礎,是「全員參與」。新塢民的加入、去中心化的業(yè)態(tài)模式和包容性極強的集體活動,讓每個人都能在桃花塢里找到讓自己舒適的位置,再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相處,讓塢民之間的關系不斷裂變。
承包了觀眾笑點的「甘之如飴當當鋪」,就是讓所有人參與其中的新業(yè)態(tài)最佳樣本。在孟子義和徐志勝的「合謀」之下,董思成典當自己的笑容、王子奇典當了自己的左手……在一場不斷升級的混戰(zhàn)中,形成了多組風格各異的雙箭頭關系,董思成和仁科組成「維權聯(lián)盟」,「出奇制勝」CP又誕生了新的故事線,孟子義和徐志勝的「鉆石友誼」也在第五季繼續(xù)升溫,二人之間的默契早已無需多言。
當新老塢民之間不存在感情基礎的差異后,反而更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吸引,有時候只是一個眼神、一句玩笑,就能迅速拉近距離。孟子義和蔡文靜認識沒多久就對上了「腦電波」,兩人在房間里偷吃零食的片段被鏡頭悄然捕捉;在合唱《霓虹甜心》時,仁科突發(fā)奇想唱了泰語版,閆佩倫和李雪琴馬上接住,讓觀眾感受到了何為「友情的浪漫」。
多重關系的出現(xiàn),能夠強化觀眾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幾乎每組關系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對應,在更接近社會形態(tài)的同時,又帶有一種理想的烏托邦色彩。
而讓15人的理想社區(qū)能平穩(wěn)運行,并自然生長出多重關系的核心,是每個人都最大限度地被激發(fā)出了真實的自我樣貌。如果說1.0版本的實驗是一本社交指南,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的社交難題和解法,那么本季則是對社交關系的一種「松綁」:被冠以「社交達人」稱號的人,在這里不必勉強自己帶動氣氛,不善言辭的人也無需強行融入,總有一個空間可以容納他們的表達,接住他們的情緒。
這也是《五十公里桃花塢》和其他慢綜藝相比最大的特點。正如第一季開場白中提到的,「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鏡子,你在人群中其實看到的都是你自己。」大家代入的視角都不同,產(chǎn)生的感受也不同,觀眾不僅是旁觀者,而是能夠在其中找到自我投射。幾乎任何社交屬性的觀眾都能產(chǎn)生共鳴,緩解真實生活中的社交焦慮,獲得情緒的釋放和情感治愈。
3.非標準法則:桃花塢IP的生命力來源
回顧過去的五年,《五十公里桃花塢》一直在探索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社交狀態(tài)。
第一季是更為標準的社會實驗,通過創(chuàng)造一些強社交的環(huán)境,真實呈現(xiàn)極端狀態(tài)下嘉賓們的真實反應;第二季到第四季作為第一季的延續(xù),偏向于記錄關系的延展性,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650團體等相對穩(wěn)固的社交環(huán)境,新加入的嘉賓也相對熟悉,在「半熟人社交」的模式下,討論「社交困境」「互聯(lián)網(wǎng)家人」等現(xiàn)實命題。
到了第五季,節(jié)目開始以更柔和、更自然的形式,再次回歸到對陌生人社交的呈現(xiàn),比起第一季的社交實驗,本季給人的觀感更像是一次「田野調(diào)查」:客觀地呈現(xiàn)人在社群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回避人與人在社交中的任何一種形態(tài),捕捉社交過程中細微的情緒變化和真實的感情流淌。
而無論命題如何變化,「社交」始終是《桃花塢》不變的內(nèi)核。在大眾層面,這檔節(jié)目已經(jīng)形成了「桃花塢=理想社交社區(qū)」的內(nèi)容認知,這種IP認知度是脫離所有具體的嘉賓而獨立存在的。即便每一季都有老塢民離開、新塢民加入,但觀眾依舊能從中捕捉到新的感動。
這就是桃花塢的魅力,無論新老塢民,只要在這里生活過,都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在最后一期里,汪峰收拾著他擺放在「春天里雜貨鋪」的私物,他問歐陽娣娣,「如果下一季節(jié)目還邀請你,你還來嗎?」歐陽娣娣不假思索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兩人還討論了雜貨鋪下一季的「歸屬權」,凝結在這個小房間里的情感,會始終留在每個人的記憶中。
在第四季結尾,李嘉琦說這檔節(jié)目像是一部紀錄片,記錄了她很重要的人生階段。在第五季的最后一期,有很多老塢民發(fā)來祝福VCR,時間飛速前進,但總有人在這里相聚,即便是有人離開,也像宋妍霏說的那樣,這些記憶都會伴隨著之后的生活。
在眾人合唱桃花塢主題曲《剛好》后,孟子義和李雪琴的擁抱感動了很多觀眾。這首唱了五年的歌,見證了一段又一段動人的友誼。汪蘇瀧把桃花塢看作是「家」,沒有人會永遠待在家里,但是家始終是溫暖的代名詞。
《五十公里桃花塢》用了五年的時間,真正孵化出了一個既真實又夢幻的「理想社區(qū)」,而這個社區(qū)的底色,正是「自由」。
這也是節(jié)目五年來一以貫之的宗旨,即堅持綜藝的「非標準化邏輯」:鼓勵一切行動和情感的自然發(fā)生和自由生長,在無劇本干預的同時,也接納一切隨機事件的出現(xiàn)。只有這樣自由的環(huán)境,才能催生出同樣「非標準」的、真實和新鮮的故事和情感。
這個「精神烏托邦」不僅屬于屏幕內(nèi)的人,更屬于所有觀眾。桃花塢與觀眾的情感聯(lián)結是逐漸疊加的,且具備很強的延展性。從最初大家對于社交實驗的好奇,到見證了新老塢民的成長,再到從不同的人與關系之中發(fā)掘自己的另一面,《五十公里桃花塢》帶給觀眾的情緒價值是獨一無二的,它既以第三視角記錄,也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投射。
或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桃花塢」,那里充滿歡笑與淚水,儲存一切美好的回憶,還將繼續(xù)寫下新的故事,讓屏幕內(nèi)外的所有人都能「在彼此即是意義的關系里,無所顧忌地做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