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盟主要經濟體GDP增速首次整體為負,德國工業產出同比下滑6.3%,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創下十年新低。歐洲能源價格自2022年以來累計上漲超過200%,歐盟企業破產率同比增長25%。這些數字背后,是整個歐洲經濟結構“失速”的真實寫照。
一場地緣沖突,改變了全球經濟版圖。俄烏戰爭第三年,歐洲成了最大“隱形受害者”,這一切,早在默克爾卸任前就已警告。2025年7月,歐洲的困境已不再是“擔憂”,而成為擺在桌面上的現實危機。
產業遷徙的轉折點
俄烏戰爭爆發初期,歐洲政壇普遍認為,聯合制裁俄羅斯可迅速瓦解對手。事實卻出乎意料:德國、法國、意大利等老牌工業國成為能源危機的“主戰場”。
俄烏沖突前,俄羅斯通過六條主干管道為歐洲輸送天然氣。2025年1月,俄氣公司宣布終止經烏克蘭通道的供應,歐洲從此喪失了最后一根“能源安全帶”。歐洲天然氣價格自2022年春季起持續暴漲,到2024年底,批發價已達到戰前的三到五倍。
能源危機直接擊垮了歐洲制造業。以德國為例,2024年第四季度,德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跌至72%,巴斯夫、寶馬、大眾等龍頭企業先后宣布部分產能外遷,選擇在美國投資設廠。歐洲工業用氣量2024年同比下降18%,創下自二戰以來最大跌幅。
能源成本飆升的另一面,是歐洲各國不得不高價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2025年上半年,美國以占歐盟天然氣進口總量42%的份額,成為歐洲最大供應國。雖然美歐之間簽署了長期能源合作框架,但價格始終高于俄氣管道天然氣。歐洲企業叫苦不迭,紛紛抱怨“能源賬單已成最大生產成本”。
產業鏈開始失序。德國、法國等國工業企業把目光投向北美,享受更低的能源價格和美國政府的稅收補貼。國際咨詢機構羅蘭貝格今年7月發布報告:2025年上半年,德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同比增長21%,其中八成流向美國。歐洲制造業“空心化”趨勢加劇,直接威脅就業和社會穩定。
歐洲的“站隊費”
地緣政治的選擇,是這場危機的起點。歐盟自2022年起對俄實施十余輪制裁,凍結能源、金融、技術等多領域合作。歐洲原本以為“團結制裁”可以打擊俄羅斯經濟。現實卻很快反噬自身。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民眾經歷了“冷與貴”的冬天。2023年,法國電價同比上漲19%,意大利發放高額能源補貼以平抑民怨,英國爆發“能源賬單抗議潮”。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德國家庭平均能源支出占總消費比重首次突破9%。
更為棘手的是,制裁和能源斷供造成歐洲工業基礎外遷。巴斯夫2025年關閉路德維希港部分工廠,宣布將未來五年內的資本支出重點轉向美國和中國。西門子、寶馬、大眾等企業紛紛縮減本土投資。2025年初,德國聯邦工商業協會(BDI)發布預警:如果能源價格持續高企,德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將在三年內下降20%。
而美國在這場地緣博弈中則穩操勝券。2023年以來,美國不僅成為歐洲最大液化氣供應國,還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等政策,吸引歐洲高技術產業和新能源企業赴美投資。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洲對美直接投資增長27%,涉及新能源、汽車、化工、機械等多個領域。歐洲“站隊”的代價,成為美國經濟的“紅利”。
歐盟“失速”的真實畫像
2025年7月,歐盟統計局公布最新半年報:歐元區GDP同比增速-0.4%,德國經濟連續第三個季度萎縮,法國、意大利經濟增長幾乎停滯。歐盟企業破產率同比增長25%,制造業PMI指數連續18個月低于榮枯線。
歐盟的全球經濟份額繼續下滑。IMF數據顯示,2025年歐盟在全球GDP占比降至13.8%,較2018年下降近2個百分點,創二十年最低。歐洲央行警告,若能源成本無法回落、產業外遷趨勢延續,歐元區將徹底失去全球“工業引擎”地位。
產業外遷導致歐洲就業市場承壓。德國失業率上升至6.2%,法國青年失業率突破18%。意大利、葡萄牙、希臘等國債務風險加劇,標普、惠譽等國際評級機構今年6月相繼下調歐元區多國主權信用評級。
歐盟內部民意分裂,社會矛盾激化。2025年初,法國、德國多地爆發反對能源賬單上漲的示威游行,西班牙、匈牙利等國則公開反對持續援助烏克蘭,呼吁優先保障本國經濟安全。
誰是真正的贏家?
俄烏戰爭進入第三年,歐洲“斷鏈”危機加劇,美國和俄羅斯卻在危機中各自尋得機會。俄羅斯在西方制裁與能源斷供下,迅速調整出口方向。2025年上半年,俄羅斯對中國天然氣出口同比增長46%,對印度原油出口同比增長38%。中俄之間的長期天然氣協議生效,俄羅斯天然氣經“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源源不斷地輸送至中國。俄羅斯還加快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力保出口總量和外匯收入。雖然國內消費受限,但俄經濟自2024年底已恢復至戰前水平,盧布匯率穩定,外匯儲備維持高位。
美國則通過“遠程控局”實現經濟與戰略雙贏。歐洲對美能源依賴度持續上升,2025年美對歐液化天然氣出口總量再創新高。與此同時,美國軍火工業在歐洲市場份額大幅提升,以北約為平臺,持續向東歐、中歐輸送軍備。2025年上半年,美國軍火對歐出口額同比增長19%。美國資本趁機收購歐洲能源和高技術資產,獲得更多戰略主動權。
歐盟政策困局與未來走向
德國在2025年2月完成議會選舉后,由聯盟黨默茨擔任總理。默茨上臺后,強調推動中德合作,企圖以強力外交和務實經濟政策遏制制造業“出走潮”。2025年5月,默茨與中國國家領導人通話,承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領域合作。中德貿易額上半年同比增長17%,中國繼續穩居德國最大貿易伙伴地位。
盡管德國試圖通過“向東看”挽救制造業,但美國持續施壓。2025年3月,美國商務部威脅對歐洲汽車加征25%關稅,引發德國汽車業恐慌。德國汽車產業協會警告,關稅若實施,將導致德國汽車出口下滑3%,行業就業崗位減少4萬。
歐盟內部政策分歧愈發明顯。法國堅持發展核能,德國力推能源多元化,東歐國家則呼吁恢復部分俄羅斯能源進口。歐盟統一能源采購計劃因各成員國利益分歧一再擱淺。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對歐盟持續援烏政策表達不滿,要求優先保障本國經濟。2025年7月,歐盟委員會緊急召開峰會,但未就能源和援烏政策達成一致。
默克爾的警示與現實應驗
默克爾在2015年明斯克協議簽署后就多次警告歐洲政壇,避免對美國戰略盲從和能源政策冒進。2022年初,默克爾再次提醒:“這場沖突對歐洲未必是好事,歐洲可能成為最大輸家。”當時的歐洲高層對此不以為然,三年后,現實卻印證了她的擔憂。
歐洲的“自斷能源臍帶”,讓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快速下滑。產業基礎流失、社會矛盾激化、對外政策受制于人,成為當前歐盟無法回避的困局。歐洲央行、德國IFO、法國經濟研究院等多家權威機構均在2025年年中發布警告:如果不能調整戰略,歐洲將在未來十年徹底喪失全球經濟影響力。
參考資料:中德電動汽車合作指導委員會第8次會議成功舉行
2024-12-13 17:29·每日經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