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倔,認死理。”
這句話,如果放在別人嘴里,可能是吹牛,是自嘲。可要是陳佩斯說出來,那就是真·倔強,真·認死理。
電影《戲臺》預售破6000萬,全年齡段觀眾齊上陣,從99歲到剛會走的,都成了陳佩斯的“自來水”。
而這部拍了七八年、上映一波三折的電影,終于要和觀眾見面了。
但就在上映前,檔期被臨時推遲8天,直接把原本的solo檔期腰斬。
可即便如此,觀眾的熱情依舊不減,甚至有人說:“我們70后、80后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這,就是陳佩斯的魅力,也是他用一生堅守的“戲比天大”。
《戲臺》從2018年就開始籌備,但一路走來,可謂“舉步維艱”。投資人一聽:民國戲班?70歲老頭當主角?立馬搖頭:這不吸引年輕人!
有人建議加入穿越、加入流量、加入熱梗,讓故事更“吸睛”。
陳佩斯一句話懟回去:“戲班的故事,不是靠穿越來賣座的。”
他不是不懂市場,而是更懂“戲”。他不是不識時務,而是不愿妥協。
可現實是,沒人愿意為一部“傳統”電影買單。于是,他和妻子一咬牙,把房子抵押了,換來啟動資金。
這不是“賣慘”,這是“拼命”。
一個71歲的老人,為了拍一部戲,把自己最后的退路都搭進去,你說他傻?不,他是真·藝術家。
陳佩斯拍戲,是出了名的“細節控”。
為了還原民國戲班“一桌二椅”的道具風格,劇組跑了12個省市的舊貨市場,愣是沒找到合適的。
最后請來一位老木匠,照著博物館的圖紙復刻,一張屏風雕花弧度不對,就重做了5次。
這不是“較勁”,這是“敬畏”。
后期剪輯時,發行方建議剪到90分鐘,認為觀眾沒耐心看長片。
陳佩斯又拒絕了:“那些候場的眼神、后臺的煙火氣,都是戲。”于是,最終片長定在125分鐘,比很多商業片還長。
這不是“老古董”,這是“認真”。他不是不懂流量,而是更懂“藝術”。
很多人以為,《戲臺》的觀眾,只會是中老年人,年輕人根本不會看。結果預售數據顯示,25到35歲觀眾占比高達58%。
這說明什么?說明“老故事”,不是沒人看,而是沒人好好講。
《戲臺》沒有流量明星,黃渤、尹正零片酬出演;沒有炫技特效,剪輯樸實得像紀錄片;笑點不是靠熱梗堆砌,而是藏在劇情里,一針見血。
這不是“懷舊”,這是“真誠”。現在的觀眾不是不喜歡老作品,而是討厭被糊弄。
《百鳥朝鳳》當年票房慘淡,7年后卻成了豆瓣神作;《戲臺》這次預售破6000萬,不是靠“回憶殺”,而是靠“真本事”。
朱時茂曾說:“陳佩斯這人,認死理。”當年大家以為是調侃,現在才明白,這是“真·倔強”。
他當年把央視告上法庭,只為爭一個“公平”;他現在拍《戲臺》,只為守住“戲比天大”的初心。
他諷刺的不是別人,是現實。他講的不是笑話,是人生。
《戲臺》里軍閥強改戲文,像極了某些“領導拍腦袋”的決策;戲班班主在尊嚴與生存之間掙扎,戳中了多少職場人的痛處。
這不是“老套”,這是“共鳴”。
在這個追求“短平快”的時代,陳佩斯用一部電影告訴我們: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藝術也從不分年齡。
他不是“過氣演員”,他是“不老的喜劇大師”;他不是“不合時宜”,他是“堅持初心的逆行者”。
《戲臺》預售破6000萬,不是因為他“慘”,而是因為他“值得”。
觀眾不是傻子,不會讓這樣一位老藝術家輸。因為他用一生告訴我們:戲比天大,藝無止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