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品的黃金時代“歸隱”沉淀
陳佩斯和朱時茂的春晚小品曾經開辟了一個時代。當初排練了無數遍的小品《吃面條》因為“太搞笑”而險些被拿下,最終,這個沒有明確教育意義、純粹逗樂的作品登上舞臺,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小品。陳佩斯光著膀子,捧著空碗“吸溜吸溜”吃面的形象一夜之間家喻戶曉。“那時候的觀眾多單純啊,一個吃面條的動作就能讓他們笑岔氣。”多年后陳佩斯回憶道。他和朱時茂連續11年登上春晚,創造了《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等經典作品。那些作品里,陳佩斯總是扮演狡黠的小人物,用夸張的肢體語言和生動的面部表情制造笑料。
與此同時,陳佩斯在大銀幕上也風生水起。《瞧這一家子》《少爺的磨難》等電影讓他成為當時罕見的“雙棲笑星”。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評價:“上世紀80年代的陳佩斯定義了中國人對喜劇的認知——不是簡單的滑稽,而是小人物的智慧和韌勁。”
后來離開主流視野的陳佩斯做了一件令人費解的事:跑到北京郊區的山里種果樹,同時潛心研究戲劇理論。那段間,他白天修剪果樹,晚上研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農民看我的眼神就像看瘋子。”他笑著說。
這段“歸隱”歲月在旁人看來是職業生涯的斷裂,對陳佩斯卻是必要的沉淀。他帶著話劇《托兒》復出,開啟了中國喜劇話劇的新篇章。隨后《陽臺》《戲臺》等作品相繼問世,其中《戲臺》巡演十年,演出360余場,成為現象級作品。
抵押房產孤注一擲的銀幕回歸
在話劇舞臺上,陳佩斯的喜劇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單純的滑稽表演轉向了更具社會批判性的黑色幽默。
《戲臺》里軍閥逼戲班改戲的情節,直指藝術在權力面前的困境,這種深度是早期作品不具備的。排演《戲臺》時,陳佩斯的嚴苛出了名。 將《戲臺》搬上大銀幕的決定,讓陳佩斯走上了一條更為艱難的路。為了籌集資金,他抵押了北京的房產,五次遭遇投資方臨時撤資的困境。“資方不相信年輕觀眾會看一個71歲老頭主演的電影。”他在首映禮上苦笑。預售的慘淡數字,更讓院線經理們一致判定這是部“涼片”。 那段日子里,業內流傳著各種冷言冷語。“陳佩斯還以為現在是上世紀”“搞傳統戲劇誰看啊”這樣的嘲諷不絕于耳。就連改檔7月25日的決定,也被解讀為垂死掙扎。但這位倔強的老人只是默默堅持著,就像他飾演的侯班主一樣,在強權面前彎腰,卻從未真正低頭。 老搭檔朱時茂的義氣相挺成為黑暗中的一抹亮色。首映禮上,看著銀幕上老友蒼老卻依然倔強的面容,朱時茂當場哽咽。事后有人笑他煽情,但了解這對搭檔四十余年情誼的人都知道——那是真真切切的心疼。心疼這個七旬老人,還要拿自己一輩子的家底去換這口氣。 觀眾用腳投票的逆襲奇跡 市場給了所有人一記響亮的耳光。點映開啟后,沒有鋪天蓋地的營銷,全靠觀眾口口相傳,《戲臺》的上座率如奇跡般節節攀升。周末直接翻倍,票房從26萬逆襲至6000萬,成為2025年暑期檔最令人意外的黑馬。 這場逆襲的背后,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字:真。黃渤飾演的包子鋪伙計,臉上抹著面粉真蹲在灶臺上,渾身散發著市井的煙火氣;尹正為塑造鴉片鬼角色,硬生生餓脫了相,嗓子沙啞仍堅持唱念做打;陳佩斯請來老藝術家把關,服裝道具嚴格遵循京劇規制,一針一線都不糊弄。就連群眾演員的一個眼神,他都要求必須“有戲”。 這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最終贏得了觀眾的真心。有觀眾感嘆:“”這戲看得,比喝了兩盅還暢快!”更多人在社交媒體上自發推薦:“后勁十足”“笑著笑著就哭了”。 北京電影學者戴錦華評價:“《戲臺》的成功證明,真正的好作品永遠能找到知音,在這個被算法統治的時代,觀眾依然渴望有靈魂的創作。” 嬉笑怒罵皆風骨 在《戲臺》片場,發生過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拍攝間隙,陳佩斯坐在監視器前看回放,突然眼眶泛紅,喃喃道:“哎唷,太心酸了。”那一刻,這位喜劇大師為角色命運落淚的畫面,恰是他藝術追求的縮影——用笑聲包裹悲憫。 陳佩斯的喜劇從來不是簡單的逗樂。從早期小品到《戲臺》,一以貫之的是對小人物的共情。 他的角色總是處于弱勢,卻用各種方式維護尊嚴。這種“螻蟻之韌”引起了廣泛共鳴。 在流量至上的娛樂環境中,陳佩斯依然保持著老派藝術家的操守。他不參加綜藝,很少接受采訪,所有精力都放在創作上。尹正回憶:“陳老師給每個演員發了八頁的導演闡述,精確到每個眼神的節奏。這種嚴謹現在很少見了。”《戲臺》片尾,當陳麗君唱起《桂枝香·金陵懷古》時,不少觀眾紅了眼眶。這首宋詞詠嘆歷史興衰,與影片主題形成奇妙呼應。走出影院的觀眾或許會想起陳佩斯說過的話:“喜劇不是撓癢癢,它應該讓人笑過之后有所思考。” 如今年過7旬歲的陳佩斯,頭發全白,但眼神依然清亮。他笑稱自己“還能再折騰幾年”。從“吃面條”的小品演員到《戲臺》的戲劇大師,他走了一條少有人走的窄路。這條路不熱鬧,但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正如他在《戲臺》中那句擲地有聲的臺詞:“不改就對了。”道出了一個藝術家的風骨。 在這個追求速成與流量的時代,陳佩斯和他的《戲臺》提醒我們:總有些東西,值得堅守;總有些笑聲,能穿透時光。戲臺上的燈光暗了又亮,而風骨永在。當年輕觀眾為這位古稀老人的作品買單時,他們買的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種對藝術的信仰。好戲不怕晚,真功夫終會贏得掌聲。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