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7 月,關于 “哪里大學最多”“哪里大學生最多” 的討論總會熱度攀升。
截至目前,中國高校格局又有了新變化。從整體數量來看,河南以 178 所高校位居全國第一,遠超江蘇、山東、廣東等教育大省。
而在本科院校數量上,江蘇以 82 所穩居榜首,展現出強勁的科教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國新增了 57 所本科院校和 40 多所專科院校,其中 36 所是專升本的職業技術大學,大灣區大學、東方理工大學、福耀科技大學等 3 所新型研究型大學也應運而生。
不過,國家也明確了未來高校發展的方向:數量將得到控制,重點轉向提升質量,畢竟中國不缺大學,缺的是好大學。
從高校分布和發展特點來看,不同省份呈現出鮮明差異。
河南作為高校總量第一的省份,近年來通過持續擴容實現了逆襲,疫情以來高校數量從 140 多所增至 178 所,其中專科院校達 116 所,鄭州也因此成為全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第二多的城市,僅次于廣州。
盡管河南的本科院校僅排名全國第八,但這種 “先求有再求好” 的策略有其現實考量:
一方面,河南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期,比亞迪、富士康等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職業教育擴招能精準對接產業需求;
另一方面,通過 “曲線救國”,先發展專科再推動專升本,已被證明是可行路徑 —— 河南 60 多所本科院校中,有一半由專科升格而來,而今年全國新增的 57 所本科院校里,36 所源自高職升格,這為河南未來的本科教育發展提供了借鑒。
相比之下,江蘇、廣東等省份則在本科院校質量和數量上表現突出。
江蘇以 82 所本科院校位居全國第一,雙一流高校數量全國第三,不乏世界 500 強大學;廣東緊隨其后,擁有 77 所本科院校,今年新設立的大灣區大學備受關注。
北京、湖北、遼寧、浙江等地的本科院校占比也超過一半,體現出更高的高等教育含金量。
不過,優質高校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依然存在:全國 147 所雙一流高校中,北京、江蘇、上海三地占比近半,加上廣東、四川、湖北、陜西后占比達 2/3;985 高校的分布更集中,河南、河北、山西等 13 個省份至今仍是空白。
這種格局與歷史遺留、計劃經濟時期的布局密切相關,而國家正通過政策引導逐步調整,比如嚴禁名校跨省異地辦學,支持高校資源向中西部傾斜,鼓勵港澳高校在珠三角開設分校,以及推動深圳等經濟強市自建高水平高校。
關于高考和高等教育的未來,趨勢已然清晰:上大學會越來越容易,幾乎人人都有機會,但想上優質大學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如果 1000 多萬考生都考上本科,學歷 “內卷” 只會愈演愈烈,學歷貶值的背后,正是這種過度競爭的結果。
未來,高校數量會逐步減少,尤其是民辦高校可能面臨招生壓力,但好大學的建設會持續推進。
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選擇專業比盲目追求學校名氣更重要,地域因素也不容忽視—— 畢竟,蘭州、西安等地的好學校之所以面臨人才流失,地域影響力是關鍵因素之一。
總之,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從“規模擴張” 向 “質量提升” 轉型,如何在這場轉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將是每個家庭需要思考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