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廣東省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藍圖中,基層醫療能力的躍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縣域醫療的“夾心層”,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以專科建設為突破口,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精準幫扶下,打造出康復科等六大優勢???,實現了從“被動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跨越。南方都市報聚焦縣域醫療高質量發展,推出“強??啤せ菝裆h區級醫院優勢??蒲捕Y”系列報道,聚焦這些扎根基層的醫療力量,記錄他們如何破解“大病不出縣(區)”的難題,用技術革新與服務升級守護一方百姓健康。
面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康復需求激增,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楊慶賢帶領團隊,以“技術下沉”與“精準康復”為雙翼,打造區域康復高地。通過引進中樞整合治療、超聲介導微創技術、外骨骼機器人等前沿手段,科室不僅填補了本地多項技術空白,更讓腦卒中、骨關節疾病等高發患者“少跑路、早康復”。如今,這里年收治患者超1400人次,年門診量突破2萬,成為粵北地區康復醫學的“標桿樣本”。
“中樞整合”破題中風康復
外骨骼機器人重塑行走希望
腦卒中后遺癥康復,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傳統康復手段側重肌力訓練,但患者常因動態平衡能力缺失,陷入“能站不能走”的困境。清城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引入的“中樞整合技術”,將康復焦點轉向大腦功能重塑。58歲的陳某因腦梗死入院時,左側肢體無力自主活動??祻蛨F隊通過動態評估,發現其本體感覺嚴重退化,隨即定制站立平衡訓練、高低踏板適應性練習等方案。僅5天,陳某從臥床到獨立行走,站立平衡達3級。
技術迭代的腳步不止于此。針對卒中后步態異常,科室引入外骨骼機器人,以“精準生理步態”替代傳統人工訓練。該設備通過智能調控步長、步速,強制患者遵循正常運動模式,避免錯誤姿勢固化。臨床觀察顯示,配合機器人訓練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效率顯著提升,步行穩定性明顯改善。“過去患者需輾轉廣州求醫,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水平的康復。”楊慶賢說。
超聲引導“一針止痛”
PRP技術讓關節重生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經歷,印證了微創技術的“神奇”。在超聲實時引導下,藥物可精準直達病變神經根,部分患者治療后當場起身行走,住院周期從12.5天縮短至7-10天?!俺暰拖襻t生的‘透視眼’,既能避開血管神經,又能動態調整進針路徑?!笨剖壹夹g骨干介紹,這項無輻射的“綠色技術”已惠及超千例患者,門診隨治隨走率達40%。
面對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的井噴需求,科室將PRP(富血小板血漿)技術作為“再生醫學”突破口。62歲的陳女士因重度膝關節炎面臨關節置換,兩次PRP注射后,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軟骨修復跡象顯著?!癙RP釋放的生長因子能激活組織自愈力,這對延緩手術至關重要?!蹦壳埃摷夹g已拓展至半月板損傷、糖尿病足等難愈創面。
上下聯動織密康復網
中西醫融合開新方
作為清遠市規模最大的康復中心之一,科室不僅是技術高地,更是區域轉診樞紐。通過“評估—轉介—追蹤”閉環,腦卒中、骨科術后患者從上級醫院轉入后,可經綠色通道直達病房。病情穩定者再下沉至醫共體單位,由科室團隊遠程指導,確保康復不斷檔?!俺薪酉罗D患者數量顯著增加,真正實現了‘康復不出區’?!睏顟c賢表示。
在康復領域所涉及的常見慢性病管理上,科室打出“中西醫組合拳”。COPD患者通過呼吸肌訓練、排痰訓練等現代康復手段,輔以穴位貼敷和中藥內服,肺功能明顯改善;骨關節炎患者通過針灸聯合沖擊波治療,復發率有效降低。科室還創新推出掃碼觀看康復教程、微信隨訪等“云服務”,讓慢病患者實現居家管理?!跋乱徊?,我們將探索AI輔助康復評估,讓技術紅利惠及更多基層?!睏顟c賢說。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溫瑋 通訊員 陳雯
視頻、攝影 南都N視頻記者 馬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