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腦起搏器、高端醫療影像設備……2024年,我國出口醫療裝備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00多家醫療機構,國產創新醫療裝備正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
創新突圍 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快速崛起
無需開刀,佩戴者穿戴智能仿生手后,可以自主完成想做的手部動作。這是記者在國家醫保局日前舉行的醫保支持創新藥械座談會上見到的一幕。
憑借腦機接口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的高度結合,智能仿生手可以通過測量佩戴者的神經電和肌肉電信號,快速識別佩戴者的運動意圖。
這一令人驚艷的產品,正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
“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醫療裝備應用市場和生產基地。”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二級巡視員蘇葆莉介紹,2024年我國醫療裝備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5400億元,近十年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醫療裝備市場規模達1.35萬億元。
像蛇一樣可靈活彎曲的機械手臂,通過單孔通道進入人體后可開展復雜精密的手術操作;可實現亞毫米級分辨率全身超高清成像的人體全身磁共振……有了科技賦能,國產自主創新醫療裝備不斷迸射新的火花。
根據國家藥監局最新統計,我國上半年批準創新醫療器械45個,同比增長87%,國產醫療器械創新正在“加速跑”。
擴大“朋友圈” 國產醫療裝備優化出海結構和路徑
2025年7月,一場手術在瑞士盧塞恩州立醫院的手術室里開展。
這是瑞士第一例CS主動脈弓部動脈瘤三分支腔內修復重建手術,使用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舒暢團隊歷時14年自主研發、具有完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支架型人工血管。
在瑞士盧塞恩州立醫院開展的CS主動脈弓部動脈瘤三分支腔內修復重建手術。(受訪對象供圖)
“國產醫療裝備發展成果正惠及全球。”蘇葆莉說,國產CT、數字平板X線成像系統、心電監護儀、呼吸機等產品遠銷海外,服務萬千患者。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巖介紹,我國醫學裝備產業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近五年進出口貿易額年復合增長率達9.4%。這得益于產業創新能力增強和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近年來,我國國產醫學裝備企業的整體解決方案和售后服務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國際合作部主任任芳說。
鏈接世界,服務健康。中國國產醫療裝備出海已經從單一設備出口轉向能夠提供全套專業解決方案。如邁瑞醫療推出的“瑞智聯”生態系統,打破醫療設備間的數據孤島,實現操作集成。截至2024年末,實現簽單項目量累計超650個。
產學研用 向全球醫療裝備高地邁進
向全球醫療裝備創新高地進發,既要攻克技術難關,更要構建起產學研用的生態體系。
走進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腫瘤質子中心,很難想象,這棟大樓的墻壁里,暗藏著國產首臺質子治療系統的管道。這個誕生于“實驗室”的放療醫療裝備,如今已為超750例患者提供了精準治療。
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越來越多的醫療裝備正緊跟臨床需求,讓新科技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多方力量正在匯聚:今年6月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試點設立民營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國家藥監局啟動第二批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國家醫保局新增100多項與新技術、新設備相關的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助力醫療“黑科技”從臨床試驗走向應用……
“醫學裝備發展必須堅持醫工融合,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發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才能研發生產出適合臨床應用、解決實際問題、賦能醫療服務的好產品。”侯巖說。
從北京市昌平區打造國際醫療器械城,探索政產學研聯動,到上海市閔行區建設新優藥械出海集群,健全全鏈條服務體系,再到天津采購平臺面向全球主動展示醫用耗材……創新成果正在從“書架”走向“貨架”。
隨著創新突破不斷涌現、國際合作縱深推進,中國醫療裝備產業正以集群之勢揚帆遠航,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注入強勁動能。
策劃:陳芳
記者:彭韻佳、顧天成、徐鵬航
統籌:吳晶、孫聞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