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3日,德國總理默茨在柏林接待到訪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雙方圍繞歐洲防務、應對美國加征關稅以及歐盟支持烏克蘭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在多個核心領域,德法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結構性分歧依舊凸顯,尤其是在共同防務項目和產業政策方面。
總臺記者 阮佳聞:德國總理默茨5月就任后把法國作為出訪首站,被外界視為“德法引擎”重啟的信號。此次馬克龍回訪柏林,雙方借工作晚宴就即將召開的德法部長理事會進行溝通,重點議題包括國防、安全和工業政策。然而,合作進展遠不及外界期待,實質分歧仍難掩蓋。
總臺記者 阮佳聞:德國輿論普遍認為,盡管德法合計占歐元區近一半經濟體量,但在財政、產業、農業等關鍵政策理念上有深層分歧。德國強調市場主導和財政紀律,而法國主張國家干預與戰略投資。這種差異導致兩國在綠色轉型、統一市場等歐盟議題上步調不一,也影響防務協同。
總臺記者 阮佳聞:安全防務上,法國一貫強調減少對美依賴,推動歐洲軍工自主;德國雖然口頭上表示支持歐洲戰略自主,在軍援實踐中仍依賴美制裝備。例如對烏克蘭的“愛國者”防空系統援助中,德國承擔了主要責任,法國未參與,也未承諾分攤成本,引發德國輿論對“歐洲團結”實質性的質疑。
更深的裂痕出現在聯合武器研發上。德法主導的“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長期因企業主導權爭議受阻。法國達索公司要求掌控80%的核心開發,引發德國和西班牙強烈不滿,項目一度瀕臨“解體”。《世界報》評論稱,這場“工業控制權之爭”反映出德法互信機制存在結構性短板。
廣義上的戰略協同同樣面臨瓶頸。盡管《亞琛條約》等合作框架陸續出臺,但德法在數字主權、防務工業、資本市場一體化等關鍵領域落地緩慢。德國媒體警告稱,若無法圍繞優先議題達成共識,德法合作或陷入“形式熱絡、實質拉鋸”的循環。
總臺記者 阮佳聞: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個月內,德、法、英三國互動頻繁。馬克龍與英國首相斯塔默簽署《諾斯伍德宣言》,默茨也于7月中旬訪英并簽署《肯辛頓條約》。三方被認為正嘗試在“去美國中心化”背景下推動“E3”機制重啟。但分析指出,盡管三國在愿景上趨同,在軍工整合、核威懾角色、防務資源分配等方面仍存在結構性分歧,“E3”機制本身也遠非鐵板一塊。而這種三邊機制的強化,可能進一步邊緣化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有分析人士警告,若無法納入波蘭等北約東翼國家,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安全體系,“歐洲戰略自主”將面臨代表性不足與執行力缺失的雙重風險。
原標題:《馬克龍訪德,德法頻繁互動背后難掩分歧》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