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挺膺擔當的“新聞人”
——記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掌上安慶”原編輯部主任閆樹泉
人民網記者 高飛躍
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編輯部的一張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閆樹泉生前常用的物品。
4月末至今,3個月的時間里,這張桌子上的物品沒有被移動過,同事們以這種方式紀念著他。
2004年,閆樹泉從安徽大學新聞系畢業后來到安慶工作,一直扎根在新聞工作一線,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
閆樹泉。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供圖
扎根一線
1981年9月,閆樹泉出生在河北省故城縣的一個農民家庭。2004年,安慶日報社公開招考,閆樹泉作為應屆畢業生考入報社。
時任安慶日報下午版采訪部副主任李宏對這位皮膚黝黑、身材精瘦的小伙子印象深刻。
“樹泉常年深入基層,扎根一線,寫出的稿件樸實生動。”李宏說,雖然是個新人,但能從他身上看到很高的新聞素養,“編輯們都說他的稿子可以免檢,因為他每次寫完后都會再校對幾遍才交稿。”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沒親眼看見,沒親耳聽到的東西,我不敢寫。”這是閆樹泉常掛嘴邊的一句話。
2005年冬天,安慶一工地發生農民工討薪事件。
為了核實信息,閆樹泉冒著大雪,連續多日蹲守在建筑工地。
閆樹泉的工位。人民網記者 高飛躍攝
“我們就是那時認識的,他這份敬業精神,讓我深受感動。”閆樹泉的生前好友、安慶市人社局勞動保障監察工作負責人陳璧回憶起和閆樹泉的相識,提起了一個細節:閆樹泉把自己的手套塞給了討薪的工人,自己的手卻凍得發抖。
在閆樹泉和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欠薪數額很快被核實清楚,農民工們都領到了欠薪,事情得到解決。
“鐵肩擔道義,從他身上,能深深地感受到一個新聞人的情懷。”陳璧說。
行而不輟
2014年,安慶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成立。
“轉型初期,大家都沒有經驗,急需能干、肯干的‘精兵強將’,為此,我們把樹泉調了過去。”李宏說。
入職10年來,閆樹泉一直都是文字記者,對于如何運營好新媒體,也是一頭霧水。但他并沒有退縮,而是毅然接下了這個擔子。
自此,閆樹泉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單位的新媒體建設上。
為了申報國家一類資質,閆樹泉自學網絡安全技術,帶著兩名計算機專業的同事組成核心團隊。
“關鍵時期,他曾連續一個星期住在單位。”同事袁勃說。
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內,閆樹泉生前的床鋪。人民網記者 高飛躍攝
在閆樹泉和其團隊的努力下,2016年6月,安慶新聞網獲評“國家一類”新聞單位網站。
“相比其他單位,我們幾乎沒有花錢請第三方,都是樹泉他們自己做的,這也是樹泉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李宏說。
網站、客戶端、新媒體賬號……媒體轉型道路上,灑滿了閆樹泉的汗水。
2020年,安慶市進行媒體融合改革,整合安慶日報社、安慶市廣播電視臺,組建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
閆樹泉出任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掌上安慶”編輯部主任后,更加感到肩上的責任。
在閆樹泉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如今的“掌上安慶”客戶端下載量達“130萬+”,最高日活“13萬+”。
除新聞外,“掌上安慶”還接入了很多便民端口,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
最后的時光
2024年4月,閆樹泉被查出患有壺腹部腫瘤。
“生病后他每天都在看工作群消息。”妻子陳穎說,他太愛新聞事業了,從上海看病回來,他總趁周末單位沒人時去辦公室待一會。
“他告訴我,哪怕只是在工位上待著,都覺得很安心、踏實。”陳穎說。
單位領導和同事都勸他好好養身體,但閆樹泉始終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即便被病痛折磨得難以入睡,他仍習慣在深夜梳理工作。
閆樹泉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人民網記者 高飛躍攝
“早上醒來時,看到他凌晨兩三點發來的工作提醒,字里行間滿是細致叮囑。內心說不出的感動。”同事張馨說道。
2025年4月,因病情惡化,閆樹泉已經不能正常躺下,不時陷入昏迷狀態,但“掌上安慶”的后臺卻有他時常登錄的痕跡,最后一次登錄時間是4月10日。
4月30日,這位“新聞人”永遠離開了他所愛的新聞事業,生命定格在4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