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戴高樂”號航母,這艘被巴黎吹噓為“歐洲最強戰艦”的核動力航母,最近在南海栽了個大跟頭。法國軍方事后高調宣稱,他們的航母編隊“憑借強大實力”嚇退了中國海軍,成功避免了沖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說辭——40艘中國軍艦的“圍堵”、山東艦的“貼身監視”,再加上法國自己取消的“穿越臺海”計劃,這場所謂的“印太巡航”更像是一場自取其辱的表演。
1.法國的“印太野心”:一場精心策劃的“作秀”
法國這次“克萊蒙梭-25號”行動,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政治算計。自1960年以來,法國航母從未進入太平洋,這次高調宣稱“重返亞太”,無非是想刷存在感。巴黎的戰略很簡單:
?借“航行自由”之名,配合美國在印太的軍事布局;
?聯合印度、美日菲,搞雙航母演習和聯合演練,試圖在南海制造“西方勢力強勢回歸”的假象;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資料圖)
?為馬克龍的“歐洲戰略自主”造勢,證明法國能在國際事務中“獨立行走”。
但現實很殘酷——法國航母編隊剛進南海,就被中國海軍“盯上了”。
2.南海“圍堵”:40艘軍艦的“透明化監視”
法國軍方事后承認,他們的航母編隊剛進入呂宋海峽,就被中國054A型護衛艦“盯上”了。更尷尬的是,隨后在南海發現30-40艘中國軍艦(包括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等),規模遠超法國編隊。
更讓法國難堪的是,山東艦航母戰斗群也在南海活動。4.2萬噸的“戴高樂”號面對7萬噸級的山東艦,噸位、艦載機性能全面落后。法國海軍吹噓“已做好戰斗準備”,但中國海軍連無線電警告都沒發,只是“靜靜圍觀”。
法國事后卻宣稱,中國海軍的“沉默”是“尊重法國實力”的表現。這種“自我安慰”式的解讀,連西方媒體都看不下去。
3.法國的“嘴硬”與“心虛”
法國軍方在事后采訪中,試圖把這場“被圍堵”包裝成“戰略勝利”:
?“戴高樂號展現了強大威懾力”(實際航速僅25節,全球最慢核航母之一);
?“中國海軍區別對待法國,未發警告”(實則是中國完全掌控局勢,根本不需要警告);
?“法國航母戰斗群技術先進,部署4個數據中心”(但面對054A的跟蹤束手無策)。
最諷刺的是,法國一面吹噓“實力強大”,一面卻取消了原計劃的“穿越臺海”行動,理由是“無意義”。但明眼人都知道,40艘中國軍艦的“圍觀”,讓法國根本不敢冒險。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資料圖)
4.法國的戰略困境:外強中干的“全球影響力”
這場行動暴露了法國的三大短板:
(1)軍事硬實力不足
?“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的動力系統直接挪用自核潛艇,導致航速僅25節(比中國052D驅逐艦還慢);
?彈射器因動力問題頻繁故障,連續彈射幾次就會蒸汽不足,艦載機無法連續起飛;
?搭載的24架“陣風M”戰機,在巴基斯坦戰場上被殲-10CE碾壓。
(2)政治軟實力虛幻
法國高調宣稱“戰略自主”,但這次行動完全依賴美國情報支持。從聯合印度演習到訪問菲律賓,每一步都離不開西方同盟體系。
南海(資料圖)
(3)戰略誤判嚴重
法國以為“秀肌肉”能威懾中國,卻低估了解放軍的體系化作戰能力。40艘中國軍艦的“靜默監視”,比直接對抗更讓法國難堪。
5.結語:法國的“亞太夢”,只是一場夢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的南海之行,最終成了一場“自取其辱”的表演。40艘中國軍艦的“圍堵”、山東艦的“貼身監視”、取消“穿越臺海”計劃……這一切都證明,法國在印太的“戰略野心”不過是空中樓閣。
中國的“靜默力量”——常態化部署的軍艦、體系化的作戰能力、克制專業的戰略定力,才是真正的威懾。未來,無論法國如何包裝“戰略自主”,其“跟班”本質與實力短板,注定讓它在亞太舞臺上難有作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