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法國引以為傲的“戴高樂”號核航母,帶著浩浩蕩蕩的護航艦隊,氣勢洶洶地殺向南海。結果剛進呂宋海峽,就被中國054A護衛艦盯上;等轉進南海,更是發現40艘中國軍艦已經擺好"圍觀"陣勢,連山東艦航母戰斗群都親自下場"迎接"。法國上將事后還在硬撐:"我們沒沖突是因為實力強大!"——這場景,簡直比好萊塢大片還戲劇化。
這場發生在2025年初的南海“遭遇戰”,表面上是法國“克萊蒙梭-25”行動的例行巡航,實則暴露了法國海軍“紙老虎”的本質。更諷刺的是,法國軍方事后拼命給自己找補,把“被40艘中國軍艦圍觀”說成是"威懾力的證明",把"主動繞開臺海"解釋成"戰略選擇"。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場南海鬧劇背后的真相。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資料圖)
1.法國航母的"表演式巡航":從"戰略威懾"到"精準避戰"
法國這次行動,從一開始就透著一股濃濃的"蹭熱點"味道。“克萊蒙梭-25”行動號稱是1960年以來法國航母首次部署太平洋,路線規劃得煞費苦心:先在地中海和印度洋搞聯合演習,再拉攏美日菲在南海搞四國聯演,最后訪問菲律賓刷存在感。法國媒體甚至吹噓這是"42000噸外交",仿佛只要航母開到哪,哪就得給法國面子。
但現實給了法國一記響亮的耳光。剛進南海,“戴高樂”號就被中國054A護衛艦盯上;等轉進南海深處,更是發現40艘中國軍艦已經擺好"圍觀"陣勢。更讓法國尷尬的是,山東艦航母戰斗群也在此區域活動,雙方距離一度近到能"打招呼"的程度。此時的“戴高樂”號,早沒了出發時的囂張氣焰,不僅沒敢像美軍那樣強闖中國島礁12海里,甚至主動繞開臺海這條"敏感線",最后還找了個"穿越無意義"的借口,灰溜溜結束了行程。
2.法國上將的“嘴硬”藝術:把"被圍觀"說成"威懾成功"
面對南海的"意外"遭遇,法國軍方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甩鍋"大戲。在事后論壇上,法軍將領大談"中國出動40艘軍艦監視"的細節,試圖把"被圍觀"包裝成"法軍威懾力的證明"。他宣稱:"沒有發生沖突,是因為'戴高樂'號的強大實力讓中國不敢輕舉妄動。"更搞笑的是,這位將領還拉踩美國,暗示"中國對法航母的態度與對美軍艦不同"——仿佛法國的"克制"是因"實力被認可",而非忌憚中國的反制能力。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資料圖)
這種"自我催眠"式的敘事,暴露了法國的心態矛盾:一方面想借美國"印太戰略"提升國際地位,另一方面又怕真惹惱中國丟掉經濟利益。于是,法軍的行動邏輯變成了"嘴上喊自由航行,身體卻很誠實"——只敢在南海邊緣"晃悠",絕不敢觸碰中國紅線。
3.中國海軍的"常態化守護":40艘軍艦背后的硬實力
法國上將所謂的“威懾力”,在解放軍的實際行動面前不值一提。中國海軍在南海的“40艘軍艦圍觀”,本質上是主權國家對本國海域的常態化監控。
從裝備對比看,法國“戴高樂”號雖然頂著"全球唯二核航母"的名頭,但實際戰斗力堪憂:
?航速僅27節(比常規航母還慢)
?艦載機僅24架"陣風M",遠少于山東艦的殲-15B
?動力系統故障頻發,2000年就曾因反應堆問題被迫返廠
更關鍵的是,南海已構建立體化作戰體系:
?衛星+預警機+無人機組成的偵察網絡
?4艘055大驅搭載的鷹擊-21導彈(射程1500公里)
?殲-15B艦載機在滯空時間、載彈量上全面壓制"陣風M"
法國海軍吹噓的"已做好戰斗準備",在解放軍面前更像是一種自我安慰。
南海(資料圖)
4.法國的"戰略擰巴":既想蹭熱點又怕得罪中國
法國這次南海之行,本質上是一場"心虛的表演"。其矛盾心態體現在:
1.軍事上:“戴高樂”號動力系統故障頻發,艦載機性能落后,根本無力對抗中國海軍
2.經濟上:中國是法國在亞太最大貿易伙伴,挑釁中國等于自斷財路
3.政治上:既想討好美國刷存在感,又不敢得罪中國丟掉市場
這種"既要又要"的心態,最終導致法軍只能選擇"慫慫地撤退"。
結語:南海不是法國秀肌肉的舞臺
法國“戴高樂”號的南海之行,最終以"40艘中國軍艦圍觀+主動繞開臺海"的狼狽結局收場。這場鬧劇再次證明: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嘴硬”都是徒勞的。當中國的區域拒止體系已覆蓋南海,當“戴高樂”號的“核動力”淪為笑談,法國上將那句"已做好戰斗準備",聽起來更像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笑話。
南海的規則很簡單:過路可以,搞事必誅。法國這次算是深刻體會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