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一句“8月1日起,恢復對臺32%關稅”,重壓島內。臺灣業界驚慌,國際媒體瞬間聚焦。賴清德尚未落地紐約,特朗普的算盤已敲得震天響。島內民眾發現,大陸早前的“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得不到尊重”警告,竟一語成讖。
臺灣對美“跪舔外交”走到死胡同
賴清德這次“過境”美國行程原本被民進黨當局視為“外交突破”的機會。8月4日紐約、14日達拉斯,成為臺當局力圖“抬身價”的兩大節點。行程前夕,臺灣準備了一份豐厚的“禮單”:采購美國民航客機、擴大農產品進口、主權基金買入美債、對美科技投資一應俱全。
一切只為換取一次“露臉”機會。臺北官方甚至私下承認,“過境”美國本土是民進黨政府對內“刷存在感”的核心政績。去年賴清德只能在夏威夷、關島轉機,島內媒體稱那是“最差待遇”。今年力爭“升檔”,卻在啟程前遭遇美方關稅重擊,現實與預期落差巨大。
美國對臺政策,已徹底告別“價值觀外交”,轉向赤裸裸的利益算計。特朗普團隊公開表態:臺灣要想“過境”,必須用真金白銀買單。
拜登時期,島內還能靠“民主牌”換取象征性支持,如今這套徹底失靈。美國政壇內部信息顯示,白宮和財政部早已將臺灣視為“提款機”,需要錢時就“敲一筆”,臺灣的“送錢買門票”已成慣例。
32%關稅不是數字游戲。臺灣經濟命脈系于半導體、ICT、通訊等高科技產業,對美出口占比極高。臺積電近一年對美芯片出口增長顯著,大量中小科技企業高度依賴美國訂單。貝森特宣布關稅恢復,臺灣企業界嘩然,媒體形容“芯片產業基本涼了一半”。
權威產業分析數據顯示,8月1日關稅一旦落地,臺灣高科技產品出口競爭力將嚴重受損,產業鏈高成本瓶頸難以消化。
高通、蘋果等美企供應鏈也面臨波及,但美方更看重用關稅施壓臺灣,逼其讓利更多。美國不僅要臺灣買客機、買農產品,還要臺當局繼續擴大投資、買國債,甚至“開放市場”給美國資本。
島內輿論愈加悲觀。臺灣“半導體是命根子”已成共識,民進黨為討好美國,犧牲本地產業利益。臺媒直言,越是卑躬屈膝,越是被美方當成“提款機”。美國需要時用“關稅大棒”敲詐,不需要時隨時拋棄,臺灣在全球產業鏈中逐漸失去主動。
中南美洲“邦交國”趁火打劫
賴清德此行重點之一,是鞏固中南美洲“邦交國”。巴拉圭總統培尼亞在臺官員面前直言不諱,要求“更高層次合作”,實為加碼金援。伯利茲、危地馬拉等國態度也不明朗,隨時可能“坐地起價”。臺灣近年來在“外交金援”上開支巨大,換來多為短期支持與口頭承諾,“斷交”風險始終懸頭頂。
臺美、中南美三角關系變得異常現實。美方、拉美“邦交國”均把臺灣當作“提款機”,每逢“過境”或訪問,必有“加碼”要求。臺北在外交場合只能一再妥協,島內民眾普遍質疑“凱子外交”還能撐多久。
民進黨政府將臺灣利益全部押在美國和少數“邦交國”身上,結果是被多方壓榨。美方以“關稅大棒”施壓,拉美小國明碼標價要金援,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存在感”成了高昂代價的短暫幻覺。
大陸多年來反復警告臺灣當局: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得不到尊重。美方對臺關稅重拳、外交要價、產業鏈威脅一齊降臨,正是這些警告的現實寫照。
大陸自身在面臨美方關稅施壓時,選擇了堅決抵制與博弈。臺灣則反其道而行,主動妥協,結果只會被不斷加碼。大陸對臺政策始終強調——靠實力贏得尊重,靠能力保住命脈。臺灣越“倚美謀獨”,越深陷被動,產業、外交、民生空間遭到全面擠壓。
7-8月,臺灣經濟、外交、產業鏈、國際地位等多重挑戰疊加,島內社會普遍焦慮。民進黨“跪舔外交”已成死胡同,島內精英階層也普遍承認:美國利益至上,臺灣只要“送錢”,就沒人會拒絕,但永遠得不到平等尊重。
美臺關系失衡,民進黨政策困局加劇
美方對臺政策的“現實主義”徹底展現。特朗普團隊強調“實打實的利益交換”,臺灣必須用錢、資源、市場換取象征性“過境”待遇。拜登時期的“民主價值觀”包裝已被拋棄,臺灣成為美國地緣戰略棋局中的“交易籌碼”。
島內媒體評論,賴清德“過境”美國能否順利已無關緊要,真正的困局在于民進黨政策已失去回旋空間。美方對臺每一項“支持”都需臺灣付出更高代價,臺美關系極不對等,臺灣越靠近美國,越被“拿捏”得死死的。
半導體、ICT等高科技產業過去是臺灣的全球優勢。民進黨政府主動放棄議價權,產業鏈優勢逐步流失,臺灣經濟命脈被美方牢牢掌控。臺積電等企業面臨空前壓力,島內中小企業生存空間被持續壓縮。
臺北街頭,8月初的氣氛異常低迷。民眾對“外交突破”已無幻想,關稅沖擊、金援外交、經濟讓利、國際孤立接踵而至。臺灣媒體普遍質疑:賴清德團隊高調“過境”美國,究竟為誰服務?島內經濟利益、社會民生被反復犧牲,未來還有多少“代價”可以承受?
島內輿論反思與未來趨勢
大陸警告已成現實,臺海局勢更趨復雜。美國視臺灣為“工具箱”,中南美洲視臺灣為“提款機”,島內民眾淪為高成本政策的真正買單者。臺灣政策困境、經濟壓力、外交孤立趨勢在2025年夏天已無可回避。
賴清德尚未抵達紐約,特朗普團隊的“下馬威”已讓臺北付出沉重代價。臺灣為“刷存在感”不斷“送錢”,換來的只是短暫的象征性“待遇”。美臺關系失衡、產業鏈失控、金援外交潰敗,島內社會對未來充滿不安。
與其指望“送錢買尊重”,不如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與發展道路。現實一次次證明:真正的尊嚴與安全,絕非靠“跪舔”外交換來。臺海新局,臺灣的每一步都值得全社會深思。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2025-07-24 06:55:賴清德“團結四講”謬論“亂臺裂臺毀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