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地球是人類共同家園。一個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是人類共同的期盼。
走進昨天下午舉行的2025上合組織國家文明對話分議題“可持續發展研討”現場,您會發現,這一愿景正從“共同期盼”加速轉化為“實際行動”——臺上,中外嘉賓們聚焦“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緊扣“驅動綠色發展 共續上合生態文明”的主題,探討上合組織國家在新能源開發、環保技術共享及綠色經濟轉型中的文明互鑒、豐碩成果、合作潛力;臺下,不同國家的與會者凝神思索、不時頷首,“立己達人”“生態興則文明興”的共識在思想碰撞中更加清晰明確。
推動綠色發展,為何需要上合組織國家緊密團結協作?“當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正以驚人速度席卷全球。它并非遙遠的威脅,而是切實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沖擊著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根基。”討論一開場,長期從事氣候風險評估的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主任巢清塵的一番話,讓嘉賓們陷入沉思。她表示,作為占據全球四分之一陸地面積、擁有近一半世界人口的跨區域國際組織,上合組織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合作潛力巨大。
“截至2024年,中國的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合計達12.5億千瓦,提前6年完成到2030年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的承諾”“中國近20年貢獻全球四分之一的綠化面積,提前7年實現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巢清塵列舉的數字,得到哈薩克斯坦國立歐亞大學教授、阿斯塔納國際大學項目專家葉蓮娜·涅恰耶娃的認同:“近年來,中國致力于繪就綠色絲綢之路畫卷,展現出在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國際擔當。在共建‘一帶一路’以及上合組織框架下,綠色能源項目越來越多,如迪拜的世界最大單體光伏電站,巴基斯坦的太陽能與風能電站,蒙內鐵路、亞吉鐵路等環保鐵路,老撾的水電站等。務實合作成為推進各國能源轉型的關鍵途徑。”
上合共贏之路越走越寬,各領域合作也在持續深化。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亞歷山大·德,是中能建國際建設集團中亞有限公司的高級市場經理。“我們是中國能建的海外分支機構,負責建設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的國際能源合作項目,如光伏、儲能、風電等。目前正建設總金額超70億美元的一系列綠色項目,對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更是中烏友誼的見證。”葉蓮娜·涅恰耶娃同樣對綠色合作的立己達人感觸頗深:“一系列數字表明,對哈方而言,與中國的綠色合作,其意義不單是生態保護,更是讓哈方融入全球發展倡議、吸引綠色投資的重要契機。如果不在兩國合作中綠色轉型,將對哈方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當然,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作為首個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創立并主導的多邊開發機構,新開發銀行通過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融資支持,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項目等方面成效顯著。在該銀行環境社會治理局負責人羅曼·諾沃日洛夫看來,可持續金融不僅是資金的流動,更是推動改變的力量。“我們積極推動在資本市場發行綠色債券、社會債券等,以支持可持續發展項目建設。同時進行股權融資,設立專門的融資基金,對綠色企業發展提供長期投資。自2015年以來,新開發銀行已批準120個投資項目,貸款總額約合400億美元,我們將繼續以更多融資助力上合組織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見證了歐亞大陸不同國家文明互鑒的歷史。如今,這條千年古路再次被點亮——傳承中國工匠精神和古老智慧的魯班工坊,帶著中華文明創新性和包容性的基因,成為世界文化融合且可持續發展的‘加油站’。”當與會嘉賓為一個個現代國際合作典范所驚嘆時,現場大屏幕上出現了由各國“魯班工坊”學生照片組成的“笑臉墻”。看著一張張稚嫩的面龐,“魯班工坊”項目負責人代表,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王維園說:“綠色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魯班工坊助力各國培養的人才,正在為推動當地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而可持續發展正是為這些年輕人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綠色發展空間,創造美好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