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床、伊朗彈藥、朝鮮援軍——是俄羅斯能對抗整個西方的三大支柱。”2025年7月,俄軍事專家塔吉羅夫在《沙皇堡》的訪談中,將“中國機床”置于首位。此時,俄羅斯軍工產能飆升至北約的3倍,但西方分析師卻揪出一個殘酷事實:俄軍工廠的核心設備,正越來越多地烙上“中國制造”的標簽。
俄羅斯的焦慮:從80億訂單到技術斷供
2016年珠海航展,俄羅斯高調宣布拿下中國80億美元軍售訂單,包括蘇-35戰機和S-400防空系統。但俄媒當時已憂心忡忡:“五年后我們還能賣什么?”一語成讖。
- 蘇-35的尷尬:中國購買24架蘇-35僅為填補殲-20量產前的空窗,而S-400防空系統更因土耳其采購中國“紅旗-9”暴露競爭力短板
- 發動機神話破滅:俄方曾堅信航空發動機是“不可替代的王牌”,但中國2020年啟動的航空發動機自主計劃,徹底切斷了這條技術臍帶
如今,俄烏戰場上俄軍靠朝鮮1200萬發炮彈和伊朗無人機維持火力,而高端裝備的自主生產能力正被中國機床悄悄“卡脖子”。
中國軍工:從買家到規則制定者
當俄羅斯深陷戰場消耗,中國軍工正以三大顛覆性突破重構全球防務貿易:
1. 激光霸權:俄軍使用中國民用激光炮在1.5公里外擊落烏軍無人機,單次攔截成本不足1美元;沙特用中國30千瓦激光系統在沙漠中摧毀13架自殺式無人機——傳統防空導彈價格數萬美元的優勢蕩然無存
2. 產能威懾:央視曝光空警-500預警機脈動生產線,模塊化流程使單機生產周期縮短30%,年產能突破兩位數。這種源自美國波音的制造模式,被中國鍛造成“工業4.0時代軍工模板”
3. 智能戰爭生態:兵器集團將激光炮與車載無人機蜂群結合,實現“矛與盾”的智能協同。其外貿版作戰平臺令外軍驚嘆“難以匹敵”,而自用型號仍處于絕密狀態
全球軍貿市場的地震
- 訂單風向突變:埃及列裝紅旗-9B防空系統,印尼談判引進殲-10CE戰機,國防部證實多國正密集洽談中國高端裝備采購
- 市場數據劇變:全球導彈市場預計2032年達981億美元,而中國憑借低成本精確制導彈藥(美國同類預算年增13.65%)和激光防御系統,正在吞噬美俄份額
- 出口哲學差異:中國堅持“不向好戰國售武”,即便對方出高價。沙特、埃及等伙伴均被認定“有助區域穩定”,與美國“唯利益論”形成尖銳對比
誰是最終贏家?
蘭德公司報告直指核心:中國正同時賺取戰略紅利與經濟利益。
俄羅斯靠朝鮮炮彈和伊朗無人機支撐前線,而中國機床保障其后院產能;中東國家為應對無人機威脅瘋搶中國激光系統;歐洲彈藥擴產潮(波蘭計劃2028年炮彈日產量達1000枚)更推高全球產業鏈景氣度——其中關鍵材料與制導技術早已滲透中國供應鏈。
軍工權力的轉移,從來不是坦克與戰機的數量游戲。當俄軍士兵用中國激光器燒毀烏克蘭無人機時,當埃及用紅旗-9B構建防空網時,當脈動生產線以分鐘為單位“打印”預警機時——規則已被重寫。
> 中國軍貿的崛起沒有硝煙,卻震動了整個世界的權力天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