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來自印度官方的軍艦圖片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烈爭議,這艘號稱印度“最先進”的電子偵察船,艦橋上頂著七個碩大的球形天線罩,遠看頗為壯觀。
印度媒體迅速跟進報道,渲染其“超越中國815型偵察船”的意味明顯,但隨后,有關這艘軍艦的技術背景被進一步挖出之后,印度徹底破防了。
如果僅憑艦船外觀來評估作戰能力,恐怕是很容易被嚇著,印度這艘新式偵察船“德魯夫”號,因搭載七個雷達罩,被印媒稱為“亞洲第一偵察艦”,甚至有人稱其為“電子戰堡壘”,但軍事領域的專業人士卻指出,雷達罩的數量本身并不等于技術水平或偵察能力的強弱。
一位中國船舶工業工作者對記者表示,這些天線罩只是外殼,關鍵在于里面裝了什么、是否能協同運行,你可以裝十個雷達罩,如果頻段、協議、加密體系不統一,那就是“一鍋亂燉”。
印度的“七球”偵察船就是這樣的典型:X波段雷達購自俄羅斯,S波段雷達來自以色列,通信系統由法國提供,導航依賴美國GPS系統——看似國際化組合,實則缺乏協調性。
多名分析人士指出,來自不同國家的設備在頻率匹配、數據接口、抗干擾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有時甚至會“自己干擾自己”。
據稱,這艘軍艦在早期測試中就出現雷達系統互相干擾的現象,甚至不得不加裝電磁隔板以降低自毀風險,印度國內軍事論壇對此多有吐槽:“這不是偵察艦,是海上電磁攪拌機。”
而與印度的“拼盤式”電子戰艦不同,中國的815系列電子偵察船則展現出另一種路徑:整體設計、自主研制、系統兼容。
自首艘815型電子偵察船服役以來,中國不斷對其進行技術迭代,目前廣泛部署的815A型,已經配備了國產超大口徑電子雷達、光電偵測設備和電磁干擾分析系統,不僅全部為國產技術,且經過“遠望號”等航天測控平臺的長期驗證,具備極高的系統集成度。
關鍵不是有多少設備,而是它們能不能同時穩定運轉,815型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多設備并行偵察、多頻段聯動處理,以及對高密度電磁環境的適應能力。
而根據多方報道顯示,815A型偵察船已多次出現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甚至緊貼美軍航母編隊展開電子監聽,在2022年一次南海演習中,有跡象表明該型偵察船在特定頻段下壓制了“卡爾·文森”號航母的艦載雷達系統,令其短暫失效。
“七個球”的風頭還未過去,另一組數據再次令印度難堪,截至2025年,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現役電子偵察船隊——約20艘在役軍艦中,815系列占據9艘,而印度方面,除了唯一的“德魯夫”號之外,其余仍為民用船舶改裝,部分甚至是漁船級別。
不僅如此,中國的電子偵察體系已實現與戰略武器系統的聯動,官方公開的資料顯示,815型曾在導彈演習中提供遠程目標信息支持,甚至為“東風”系列戰略導彈的中程攔截做出精確指引,這種“戰術支援+戰略輔助”的雙重功能,使其早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監聽船。
反觀印度,“德魯夫”號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數次試圖為其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進行導彈測試提供導引支持,但均因設備失聯、定位失敗而告終,最荒唐的一次,試射導彈在空中消失,連落點坐標都無法準確鎖定。
所以說,技術的核心從來不是“堆料”,一個成熟的軍事系統必須是閉環系統,既能自產裝備、又能掌控數據,更能在戰時保證持續運行而不受外部制約,這也是為什么“自主可控”在軍工領域被反復強調。
反觀印度的軍工體系,長期依賴進口,雖然近年來有所改觀,比如“光輝”戰機、“阿瓊”坦克等國產項目紛紛亮相,但關鍵部件依然外購,而且研發周期長、實戰性能存疑。
印度近年來在軍事宣傳上動作頻頻,尤其喜歡與中國對比,從航母下水到隱形戰機測試,再到這次“七球軍艦”,幾乎每一次大動作都少不了“中國”作為參照。
這種“借別人當背景板”的戰略心理,其實暴露出深層的焦慮——想通過高調刷存在感掩蓋技術瓶頸,可技術不是表演,觀眾或許能被氣勢震懾一時,但真正的戰力比拼總歸要落到實用、可靠、系統這些“看不見”的指標上。
值得尊敬的競爭者,應該是腳踏實地、承認差距、穩扎穩打地追趕,而不是一邊造“國際拼盤艦”,一邊在宣傳中大肆鼓吹“超越鄰國”,你們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