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25年國際糧食減損大會在濟南拉開帷幕,當全球300位大咖齊聚濟南,當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國糧食減損的創新實踐,這場大會勢必將要給“糧食減損”劃重點!作為農業大省,山東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構建起覆蓋“產購儲加銷”全鏈條的節糧減損體系,以“齊魯實踐”向世界遞交糧食減損的“中國答卷”。
深耕科技,從田間源頭破解“減損密碼”。糧食要減損,“技防”當為先。近年來,山東通過構建“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社”的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將良種覆蓋率持續提升,讓每一粒種子都成為減損的“基因載體”。在濟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實驗室,“濟科109”小麥新品種通過光影檢測儀,瞬間完成營養成分分析。這一歷經13年研發的品種,以抗寒抗倒、磷高效吸收等特性,在山東省區試中平均畝產達635.7公斤,較主導品種“濟麥22”增產4.8%。“以種適機”,山東做到了從源頭減少了收割環節的損耗。當種子學會“配合”機械,糧食減損便從被動應對變為主動設計,而技術護航,也終將成為糧食產業全鏈條優化的起點。
智慧農機,做好機械化時代的“低損哲學”。農業機械化,不止有設備替代,而有精準控制實現“顆粒歸倉”的產業升級。疊加著時代紅利、技術紅利、甚至是AI紅利,山東各地“靠紅利吃紅利”。在山東,政策創新與市場機制形成合力。山東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傾斜政策,對低損收獲裝備補貼比例提高至40%;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實現規模化種植與標準化作業。在汶上縣,新型縱軸流收割機的普及使倒伏小麥收獲損失率從15%降至5%以內?!罢?市場”雙輪驅動,與“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規模化種植模式形成合力,重新定義了機械化生產的減損標準。當聯合收割機能夠根據作物狀態實時調整參數,當低損收獲裝備成為農戶的“標配”,山東農業的新成果、新突破必將不斷涌現。
全球擔當,“山東方案”照亮糧食減損的“零饑餓”之路。將敘事的“鏡頭”拉回至“高朋滿座”的本次大會中,據了解,本次大會的主題論壇是建立包容性糧食減損治理機制政策對話,分論壇包括以科技創新合作引領糧食減損論壇、糧食生產機械化減損論壇、珍惜每粒糧,引領節儉“新食尚”青年論壇。大會選址山東,既是中國的榮幸,更成為全世界糧食安全的福音。眼下,山東的實踐正轉化為國際標準:中儲糧集團與CABI合作開發的“糧食損失評估工具包”,已在非洲12國推廣應用;浪潮云ERP打造的智能糧庫系統,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倉儲管理方案……一個個豐碩成果的背后,是中國從糧食安全受助國到貢獻者的角色轉變,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詮釋。
當國際糧食減損大會的鐘聲敲響,山東交出的不僅是一份省級答卷,更是中國對全球糧食安全的莊嚴承諾。誠然,糧食減損即增產,科技可筑糧安。齊聚齊魯,糧安天下,糧食安全也終將通過國際協作的紐帶,為全球“零饑餓”目標注入持久動力。(文/苗瑞祥)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