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召來一位布衣道士,果然呼風喚雨后,卻下令將他斬首?這到底是為什么?”
乾隆帝自詡天子,卻在治下遭遇百年未有之旱,京城永定河一片龜裂,運河漕運幾近停滯。眼看天下百姓哀聲載道,乾隆心中焦躁,卻又忌憚民間異術。
“這道士是誰?憑什么聲名狼藉?”
傳言,他名喬某,初現于終南山腰。那天夜里,雷電交加,一位砍柴老漢忽見峭壁映出白袍人影,光芒耀眼,細看時只見他手持拂塵,腳踩云霧,宛如畫中走出。
老漢嚇得后退,卻聽他朗聲道:“求雨救民,乃本分之事。”說罷隱沒山林。
從此,喬道士在山腰搭茅廬,門前靈芝蔥蘢。每逢朔望,他下山問診。
不費一兵一卒,卻能救重病。有時只用數味常草,病人服下宛若神丹;更驚人的是,他未待人訴,已知病源。
鄉人獻金銀,他卻“一視同仁”,將財物悄置回原處。有人問他何以為醫,他卻只笑不答:“此術古已有之,何求名利?”
不僅醫術,喬道士更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三年前,南方一帶山洪頻發,他出山告誡村民“搬離谷底”,三日后大水果真傾瀉,民無一傷。
河南大疫肆虐,他遠在千里外已覺異兆,調配香爐艾草,示民焚熏防疫,竟阻疫情蔓延。最令官員驚駭的,是他能點兵籌糧,精準預報旱澇,凡請必到,神跡遍布江南北地。
京城大旱之時,和珅洞察乾隆性格,獻上一著“無敗之棋”:召喬道士入京,若他呼雨不成,可以“欺君之罪”處斬;若他真的下雨,更加威名遠揚,同樣不得久留。和珅笑道:“陛下,既能順民心,又能除心腹之患,可謂一舉兩得。”
果然,敕令下達后,京城迎來空前儀仗:錦衣衛、內務府執事百余人押送,道士所過之處,萬人空巷。有人因擁擠踩踏。
喬道士見狀不過一笑:“求雨救旱,何必如此排場?”他一路淡定,沿途問民疾苦,行草書而不分晝夜。
乾隆幾次私派侍臣旁聽,欲試其才,卻驚覺此人《四庫全書》卷帙皆知,連《大清會典》的制度細節都能倒背如流。
三天后,求雨儀式在紫禁城外高臺舉行。那座三層高臺,九級階石,四面朱欄環繞。
他手執古劍,劍鋒指向蒼穹,目光如電。只聽他低聲念咒,聲音時低時高。
剎那間,烏云自四面涌來,電閃雷鳴,然后一場傾盆大雨直泄而下。七日七夜,水潤京畿,漕運重開,民間歡呼。
可就在雨停之后,乾隆帝卻面如寒鐵,下令將喬道士以“妖言惑眾、惑亂人心”予以斬首。朝臣聞令,無不愕然——方才還封他為“求雨妙術第一人”,霎時改口“妖人”。
這究竟是為何?有人說,因他成了冬夏朝宴的談資,威名蓋過皇恩;也有人道,因為他觸及了皇權最深處的忌諱:天命不可旁落。
行刑當日,刑場籠罩肅殺。劊子手大刀未落,道士忽然朗聲三笑,笑聲回蕩在城墻之間。
頃刻,狂風大作,塵沙漫天,剎那間人聲鼎沸。待風沙平息,喬道士已無影無蹤。
劊子手的刀光只劈開了空寂,仿佛從未落下。眾官惶恐,不敢再言。
乾隆見此,震怒交加,卻也心中忐忑。他調動差役,掘開御花園假山,打撈各處池塘,遍尋蹤跡,卻一無所獲。
多年后,他偶有微服私訪,夜半路遇一老乞丐,面容竟與喬道士酷似;細看之下,卻又變作枯骨老者。乾隆回宮,閉目不語,龍椅上長嘆:“這究竟是人是仙?”
權威一旦動搖,便成最大威脅。雍正時便有道士為大臣祛病遭誅,乾隆更是將“呼雨術”視為逆亂之端。
權力面前,任何異象都難免成為刀下獵物。喬道士最后一笑,不僅是對行刑的嘲弄,更成了乾隆一生難解之謎,也讓后人嘆道:在專制王朝,連雨都得看天子臉色。
參考資料:[《清實錄·乾隆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