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
堯帝統治地的關鍵地標
晉代著名道教人物、道醫葛洪在《枕中書》中,曾定位過幾位上古帝王的活動地:
- 堯治熊耳山,舜治積石山,禹治蓋竹山
—— 這意味著,堯帝核心統治地的地標便是熊耳山。本期將重點考證熊耳山的具體位置,進而再次鎖定 “堯帝生于丹棱” 這一推論。
《遁甲開山圖》有載:
- 天皇被跡在柱州昆侖之下,地皇興于熊耳,人皇起于刑馬。”
此處提到地皇興起于熊耳,可見熊耳山自古便是重要之地。順帶一提,文中涉及的天皇、人皇相關地名,本期文末會一并解讀,且與我此前的推論完全吻合。
地皇氏畫像(來自網絡)
文獻佐證
熊耳山位于蜀南
那么,熊耳山具體在何處?西晉《華陽國志》描述古蜀國疆域時明確:
- “以褒斜為前門(北),熊耳、靈關為后戶(南),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牧畜,南中為園苑。”
這句話不僅指明熊耳山在古蜀國南部,更將 “洛水” 定位在了蜀地,這一記載極具參考價值。
三國地圖(來自網絡)
北魏《水經注》進一步佐證:
- 江水(岷江)自武陽(彭山)東至彭亡聚(彭祖山),江水又東南,經南安縣(樂山),西有熊耳峽,縣南有峨眉山,有蒙水及大渡水也。”
這段記載將熊耳山納入蜀南地名序列,再次印證其位于蜀南樂山與峨眉之間。
四川盆地示意圖(來自網絡)
具體定位
熊耳山在丹棱、青神境內
既然熊耳山在蜀南,具體位置又在哪里?眉山《青神縣志》載:
- 熊耳山,在縣北關外數丈。”
另載:
- “北宋淳化四年,王小坡、李順起義地就在現青神縣熊耳山。”
《明史》亦提:
- “青州(此處指青神縣舊稱)州南,西有熊耳山,青衣水經其下。”
《方輿紀要》則明確:
- 梁青州城在今縣南五里,后周改為青神縣,熊耳山縣治西。”
由此可見,熊耳山的確在如今眉山丹棱縣與青神縣境內。
眉山丹棱縣風景圖(來自網絡)
眉山青神縣風景圖(來自網絡)
熊耳古道
歷史與詩文的印證
在岷江古道上,從青神縣新路口關子門至樂山市板橋溪,有一段不足十公里的古老山道,史稱 “熊耳古道”,這里也是岷江古航道上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秦漢時期,熊耳古道峽谷被稱為 “南安峽”,北周以后改稱 “平羌峽”。
眉山平羌峽(來自網絡)
據《圖經》記載,諸葛亮曾為在平羌小三峽屯兵隱蔽,拓建熊耳山古道:
- “諸葛武侯鑿山開道,即熊耳峽東古道也。”
李白途經此地時寫下:
-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杜甫: “外江三峽且相接”、陸游 “淡煙疏雨平羌路,便恐從今入夢魂” 等詩句,皆與這片區域相關。
眉山平羌小三峽(來自網絡)
從洛水到丹水
關聯炎帝與堯帝
到這里,熊耳山的位置已大致清晰。至于《山海經》中提到的 “流經熊耳山的浮濠之水” 對應如今哪條河,雖暫不可考,但青神河流密布,均匯入岷江。而岷江及其支流在遠古時期有過諸多稱謂,《山海經》中提及的江水、黑水、赤水、西河等,都可能與岷江流域相關,其中 “熊耳山浮濠之水西流注于洛水” 的 “洛水”,極可能是炎帝時期對岷江某段的稱呼。
四川部分水系示意圖(來自網絡)
為何要強調這段岷江是炎帝時期的洛水?這需從 “丹水” 說起。宋代易學大師邵雍在《熊耳辯》中曾設問:
- 熊耳自有兩,未審孰為是。東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
他指出熊耳山有兩處,其中西邊的熊耳山與 “丹水” 相鄰 —— 這明確了熊耳山附近有 “丹水”,而丹水又與洛水相關。
宋代易學大師邵雍(來自網絡)
《山海經》載:
- “竹山,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
進一步印證丹水與熊耳山的關聯。巧合的是,與竹山同屬一山系且相鄰的山便是 “泰山”—— 此前我曾推論,《山海經》中最早的泰山疑似眉山丹棱境內的老峨山。老峨山及附近龍鵠山有思蒙河、安溪河、龍鵠溪等東流入岷江,那么丹水會不會就是丹棱境內的某條河?
需說明的是,有人認為 “丹棱” 之名始于隋代,因境內有紅色山棱而得名,但實則此地得名更早:先秦之前便有 “丹”“犁” 兩國,這片區域最早稱 “丹犁”。
眉山丹棱縣老峨山(來自網絡)
此外,《六韜》《呂氏春秋》等文獻提及,堯帝曾在 “丹水之蒲” 討伐三苗南蠻。我此前推論三苗之地在樂山大瓦山一帶(與丹棱同屬區域),而 “丹水之蒲” 的 “蒲”,或許指丹棱附近上古便有人文遺存的蒲江古城。
蒲江古城(來自網絡)
若丹水確指丹棱一帶,那么此前推論 “神農氏炎帝在龍鵠山活動、到隔壁老峨山(泰山)舉行封禪典禮” 便合情合理;而洛水在此、炎帝時期的昆侖之丘亦在此,也與文獻記載形成呼應。
神農氏炎帝畫像(來自網絡)
延伸推論
人皇、天皇蹤跡與 “夏” 的線索
再補述前文提及的《遁甲開山圖》:
- “天皇被跡在柱州昆侖之下,地皇興于熊耳,人皇起于刑馬。”
此前我已推論,天皇伏羲的活動地 “昆侖虛” 在瓦屋山;地皇神農氏炎帝興起于與熊耳山一江之隔的龍鵠山;人皇黃帝起于刑馬山(即牧馬山,位于黃帝時期昆侖之丘中華山附近)。
各山脈示意圖(來自網絡)
最后以漢代賈誼 “涉丹水而馳騁兮,右大夏之遺風” 一句作結 —— 渡過丹水繼續前行,沿途可見大夏的遺風古跡。那么,“夏” 的蹤跡究竟在哪?或許此刻,你心中已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版權聲明】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圖片| 翔子史前推理師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