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又發布了最新的防衛白皮書,開篇就強調中國、俄羅斯、朝鮮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看起來,這種調門一點沒變,依然是老套路:渲染中國威脅、強化自身軍備、呼應美國立場。
但有意思的是,在臺灣問題上,日本卻悄悄換了種說法,甚至做出了明顯的戰略收縮。這可不是我們隨便猜的,而是有實實在在的動作支撐。
7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日本政府私下已經告訴在臺灣的日企:如果臺海真的打起來,政府不會幫你們撤人,想走只能靠自己。
這個信息一出,外界一下子警覺了。畢竟,過去幾年日本一直高喊“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說得義正詞嚴。但現在,嘴上還在說,行動卻開始變了調。
其實,這種“嘴上強硬、手上保守”的態度,很符合日本一貫的風格。日本不傻,它很清楚,臺海一旦爆發沖突,直接卷進去對它來說代價太大。現在日本經濟放緩、內政焦慮,軍力也還沒有真正“松綁”,它沒法真的硬碰中國。
更關鍵的是,日本政府這次的態度,釋放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臺灣問題,日本不打算插手太深了。
來看幾個細節:第一,日本官員明確表示,日本外交上并不承認臺灣,這是一條紅線,不會動。這是對外資、對中國大陸,也對美國傳遞的真實立場。你可以看作是一種“撇清關系”。第二,有兩家日本大企業已經悄悄從臺灣地區的知名百貨公司撤資。島內媒體說得很直白:這是“用腳投票”。日企自己知道風向不對,趕緊減少風險。第三,從2022年開始,一些大型日本公司每年都在進行員工撤離演練。這些演練里沒有自衛隊、沒有官方支援,完全是靠企業自己搞定。這說明什么?說明政府早就做好了“事不關己”的準備。
那為什么日本要突然“變口風”?背后其實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現實利益決定戰略調整。日本在臺灣地區投資的企業很多,尤其是半導體領域。但一旦沖突爆發,這些投資就是打水漂。更糟的是,日本根本沒有能力保護這些利益。日本憲法限制自衛隊出境作戰,臺灣地區又不是它承認的國家,派兵撤人都成問題。與其冒險,不如早點收縮。
第二,美國“甩鍋”讓盟友心里發毛。前不久,美國防部就向日本和澳大利亞提出:希望你們明確表態,臺海沖突時會出什么力。結果呢?日澳代表都驚呆了——你美國自己都沒承諾出兵,怎么好意思先讓我們承諾?這一幕讓日本看清楚了,美國只是想拉人下水,自己卻打算“按兵不動”。
第三,中國態度強硬,日本心里有數。中國早就明確表態,臺灣是核心利益,絕不容許外部勢力插手。如果日本真敢像安倍時期那樣“激進配合”,后果很可能不只是外交抗議,而是實打實的經濟制裁,甚至可能遭到軍事反制。石破茂政府顯然明白,不能繼續在這個火山口上跳舞。
所以現在,日本的做法是“表面配合美國,實則減少介入”。防衛白皮書照舊把“中國威脅”掛在嘴邊,但臺海問題上,他們正逐步往后退。這其實就是一種策略——既不徹底得罪中國,也不立刻翻臉美國。
那我們能不能說,日本“徹底不管臺灣問題了”?還不至于那么絕對。日本仍會繼續通過外交話術“關心臺灣安全”,繼續和美國搞聯合軍演,也會在南海、東海刷存在感。但真到關鍵時刻,日本不會輕易沖到最前線。尤其是石破茂這樣更注重實用主義的領導人,他更愿意保持模糊,不會輕易冒險。
這對中國來說,其實是個機會。只要日本不直接在臺海問題上“踩線”,中日關系仍有緩和空間。我們已經看到,中國對日企撤資并沒有過度反應,更多是通過國臺辦“點到為止”的表態。中方知道,日本政府內部其實有分歧,有些聲音希望緩和關系,只要別過線,就還有談的余地。
但這也說明一個問題——臺灣問題在日本的戰略棋盤上,正在慢慢降級。過去,日本可能把臺灣當成遏制中國的“前沿”,但現在,它更多把臺灣當作一個“高風險資產”。這個轉變,不會一夜之間完成,但已經開始了。
未來我們可以預期,日本對臺政策會更加謹慎,更加務實。喊口號還是會喊,但動真格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為日本知道,臺灣這攤渾水,不是誰都能趟得起的。
來源:《日本政府被曝警告在臺日企:若臺灣有事,只能自己想辦法》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