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則報告讓整個歐洲陷入沉默。德國權威智庫IFO的數據冰冷刺骨:俄烏沖突三年來,德國直接經濟損失已達2400億歐元,相當于GDP的6%。
與此同時,歐盟整體GDP占比已跌至14.55%,創下近十年最低點,曾經輝煌的"歐洲火車頭"正在逐漸脫離全球經濟核心軌道。
更令人揪心的是經濟數據背后民眾的生活賬單:與三年前相比,法國家庭平均能源支出飆升200%,德國超市基本食品價格漲幅超35%,意大利中小企業倒閉率創二十年新高。
也就是說別看俄烏沖突如今這個局面,但真正的"最大輸家"竟是看似置身事外的歐洲。
那怎么就到了今天的局面?
默克爾早就警告過了
當整個歐洲在2015年后沉醉于"跨大西洋友誼"的蜜月,默克爾獨自清醒地算著一筆生存賬。她深知在俄烏沖突中美國可以打戰略牌,而歐洲卻要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
這種深刻認知源于德國戰后重建的成功基因戰略上清醒,決策上務實。
最典型的交鋒點出現在能源領域。當德國國內環保呼聲高漲時,默克爾頂著壓力堅持推進北溪2號,這不是親俄投降,而是在工業命脈與政治姿態間做出的生存抉擇。
北溪管道是德國產業鏈的安全繩,斷了它我們不只是冷,還會窮。誰又能想到默克爾一句話卻是預言成功。
2025年1月1日,隨著最后兩條輸氣管道關閉,俄羅斯天然氣徹底告別歐洲市場。這一切斷直接導致歐洲能源價格飆升至戰前的三到四倍。
作為歐洲工業心臟的德國首當其沖。德國工業用氣占全國消費量的59%,能源價格暴漲使其制造業根基動搖。
化工巨頭巴斯夫不得不關閉本土多個工廠,將生產線遷往美國,大眾汽車也將電池生產基地轉向北美。
“俄烏沖突持續兩年,德國付出的經濟成本可能遠超2000億歐元”,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馬塞爾·弗拉茨舍爾指出,到2025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2400億歐元,相當于德國GDP的6%。
最要命的是,連帶著整個歐盟的經濟版圖同樣在萎縮。歐盟在全球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從2018年的15.42%下降至2023年的14.55%。
且十年間全球百強企業中的歐洲公司從36家減至14家,并且無一進入前十。
更大的諷刺來自大西洋彼岸的"盟友"。就在歐洲工廠因斷氣停工的同時,美國液化天然氣以三倍溢價潮水般涌入歐洲港口。
2022-2024年間,美國對歐天然氣出口利潤暴增400%,華爾街日報甚至打出標題:"美能源企業迎來黃金時代"。
更致命的打擊是產業轉移。當巴斯夫宣布關閉本土工廠轉投北美,西門子停產德國生產線,大眾將電池基地遷往美國的消息相繼傳來,默克爾時代的工業榮光正在褪色。
這些企業集體行動的底層邏輯直白而殘酷:美國工業電價不到德國的三分之一,還有芯片法案等重磅補貼。
可以說,歐洲砸錢制裁俄羅斯,美國掏錢吸引歐洲企業,這場戰爭,歐洲用工業根基喂養了競爭對手。
不夸張地說,如今的慘狀,歐洲最是脆弱。
“尷尬”歐洲
歐盟原以為制裁俄羅斯能展現其團結力量,結果卻陷入戰略困境。在對俄關系上,歐洲失去了調解者的中立地位;在對美關系上,則日益成為附庸。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曾感慨:“我總是想念默克爾,她在位的話,俄烏沖突不會爆發”。
這位東歐領導人的心聲揭示了歐盟內部深刻的裂痕。當西歐國家追隨美國制裁時,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因能源依賴不得不尋求豁免。
歐洲安全主導權已實質轉移至華盛頓手中。北約在沖突后不斷東擴,吸納芬蘭等國家加入,看似增強歐洲安全,實則加深了對美國軍事保護的依賴。
而美國通過軍事援助烏克蘭、在歐洲部署更多軍事力量等方式,掌控了歐洲安全事務主導權。
俄羅斯總統普京則迅速啟動“向東轉”戰略。中俄簽署長期天然氣供應協議,印度大幅增加對俄石油進口。
2025年,俄羅斯對華天然氣出口創下歷史新高。俄羅斯手握全球必需的石油、天然氣、小麥等資源,西方制裁反而推高了這些資源的價格。
歐盟外交陷入雙重困境,既無法左右俄烏和談進程,又難以擺脫美國的外交綁架。德國《商報》尖銳指出,歐洲在這場沖突中遭遇了“戰略上的失敗”。
而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第18輪制裁時,特別強調這是對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打擊。但現實是,歐洲自身的防御機器同樣千瘡百孔。
今年6月,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呼吁將歐洲的防空和導彈防御能力提升400%,這一要求暴露出歐洲當前防空能力的嚴重薄弱。
據情報顯示,俄羅斯每年可生產多達1000枚高超音速導彈,而“愛國者”導彈年產量不足900枚。
更嚴峻的是,由于向烏克蘭交付大量裝備,歐洲自身武器庫幾乎被掏空。在進攻性武器方面,歐洲同樣捉襟見肘,幾乎沒有北約歐洲成員國擁有射程超過500公里的精確制導武器。
雖然歐洲各國試圖彌補短板。波蘭和德國計劃從美國購買“堤豐”系統,該系統能發射射程1600公里的“戰斧”導彈。但這種選擇反而加深了歐洲對美國軍事裝備的依賴,與防務自主的目標背道而馳。
此外推進中的歐洲遠程打擊方案旨在研發射程1000-2000公里的陸基武器,但項目至今仍處于模糊狀態。
防務投入的增加對經濟受創的歐洲國家構成沉重負擔,暴露了歐盟在軍事工業體系上的結構性缺陷。
而如今的歐洲是能源鎖鏈未解,烏克蘭要價又是個無底洞,美國俄羅斯無恙,歐洲成了“戰略棄子”,多國陷入債務危機。
顯然默克爾曾竭力打造的"戰略自主"防線已全線崩塌。北溪管道既斷,中歐投資協定凍結,美國資本低價收割歐洲優質資產,三重安全閥門相繼失效。
德國《明鏡》周刊更是直言:"我們為制裁支付的代價,遠比俄羅斯承擔的制裁更慘痛。"
所以怎么不說一句,三年的俄烏沖突,最慘的不過是整個歐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