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上個世紀新中國成立后的日子,許多人總是陰陽怪氣的在網上,雞蛋里挑骨頭的諷刺著那個年代中的一些事情。這些人里面有的是沒讀過幾本書帶著反動色彩的廢物,有的則是被近幾十年輿論風向帶跑偏的年輕人。
他們攻擊上個世紀新中國的言論十分簡單,拿著五六十年代的最困難三年的糧食問題來說事,借此指責政府失職國家體系落后。清華的某個學生甚至揚言主席是——“建國有功,治國有罪”。
這些人的險惡、猖狂的用心,我們一目了然。今天小編就借著整理得來的數據來反駁揭穿這些反動勢力的丑惡嘴臉。
歷史從來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一些反動分子利用只言片語來抹黑動搖國家信仰根基的工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對于全國性質的土地改革問題就提上了日程。得益于我黨干部曾經在解放區內有著豐富的土地革命經驗,全國土改的政策很快得到落實。站在廣大中國農,農民頭上的地主剝削階級被消滅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里。
僅僅一年,土地革命工作就順利完成。自此之后,分到地的農民有了前所未有的生產積極性。1949年全國糧食產量是11318萬噸,1950年土改結束的當年就變成了13213萬噸。往后一數年里我國的糧食產量也在節節攀升。1958年產量更是到了臨近20000萬噸的大關。連續八年的高強度增長,迄今為止都是新中國農業歷史上的奇跡。
那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糧食增產了我國的農民是否能吃飽了。這里要回到人均糧食產量來看。建國時,全國人口是大約5.4億左右,年人均糧食產量只有208公斤。這里的人是按照全國人口計算,包含了許多從事非農業生產的人在內。
按照今天的算法,一個成年人每年需要攝入的糧食通常在130-250公斤之間。208公斤的人均糧食雖然在這個區間內,但這不能證明人就能滿足溫飽。數據統計不能以偏概全,130-250的糧食攝入只是最低標準,區間數字的上下波動會影響判斷。、人均糧食只有在250以上才能說得上是勉強解決溫飽。
我國的人均糧食在1951年突破到250公斤以上,1952年突破了280公斤。但在之后幾年里個人糧食的數據增長就開始變得萎靡,雖然總產量仍在增長,但人均糧食還是在285公斤左右徘徊。
這里的原因十分明顯,新中國的人口變多了。土改的成功刺激糧食的增產,因而解放了農民的生產力。但到了后期也刺激人口的繁衍生育。從樸素的農民出發,糧食產量上升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多生幾個孩子為家里干活,將來成家立業繁衍后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想法。
所以建國后,各省的人口也相繼攀升。到了1959年新中國的人口竟然突破了6.7億,要知道我國2024年的人口也就14億左右。增長速度可見一斑。
講完人口增長的因素,我們在來講經濟問題。想要了解建國十年后人民能否吃飽飯,這和經濟也是脫不開關系。
我國的起初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除了簡單的小農經濟和少許的輕工業以外,幾乎沒有任何的工業體系基礎。因為建國后蘇聯的大力援助,是我國在發展上偏向重工業。但重工業的發展的反饋會十分緩慢,為了籌集工業的發展資金,就必須要求農業上多出力。畢竟外國的技術和經濟援助只是一部分,真正的“造血”還要靠自己。
其實用農業出口糧食換取外匯來購買技術和工業設備發展工業,這是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走的老路。但中蘇都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糧食的產量不夠。之前我們講過,如果按照人均一年的糧食產量和成年人年攝入量對比,人們手中的糧食起初只夠維持溫飽,想要完成余糧的征收十分有限。
蘇聯為了籌集發展工業的資本,直接選擇成立主體農莊,順帶派遣征糧隊下鄉征糧,手段粗暴而且嚴厲。還一度因為要求過于嚴格,釀成了烏克蘭大饑荒這種人間慘劇。
我國雖然學習了蘇聯的先進經驗,但絕不能完全照抄對方錯誤官僚行為,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黨和政府采取了成立農村合作社的方法,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是三大改造中的一環,也是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總結出的經驗。他是基于一種理想主義誕生的產物。近來許多學者對“人民公社”大都是批評態度,還有許多人認為這項制度就不該存在,應該一步到位實行包產到戶。然而站在當時的角度,這種集體化的建設是刺激農業生產調動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發展重工業的目的不只是強化國防,還要用重工業反哺農業。蘇聯雖然成立了農莊,但在重工業崛起后各種先進的農業機器也出現在了農民手上。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也是重工業反哺農業的一環。試想如果沒有重工業的發達,各種水利、開拓荒地的機器從哪里生產?
人民公社正是利用底層農民不斷覺悟的思想,讓資產和土地變成集體的,讓他們明白公社大大伙的日子變好了,就是社會和國家的進步,激發農民參加進入“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偉大藍圖中去。
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才有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制定。盡管后期黨的工作受到了浮夸風的影響,逐漸偏離了實事求是的路線,但不能只憑借后來實施包產到戶后成果就來批判昨日的人民公社。
時代的制度本就受制于生產力發展來實施的,一旦生產力增長后,這些制度也要相繼改變。
回到開頭的問題,建國后十年后,我國人民究竟能不能吃飽?對比完那個時期的數據和經濟問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擰巴的答案。人民是可以吃飽的,但卻不能吃飽。經濟工業的發展需要農業來添磚加瓦,每個人只能勒緊褲腰帶援助國家建設。
工業需要資金,而資金只能從農業中拿出來,出口糧食換取外匯。對于城市中的糧食供應也要到位,為此才會有糧票這種東西充當配給制度的媒介。
農村的情況更加復雜,受制于地理和土地肥力的因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雖然一步步提高,但在大自然因素的硬傷面前小農經濟還是太過薄弱,需要成立人民公社來應對這一局面。全國上下都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投身于社會主義的建設。
可即使這樣,那個年代也不該被詬病,要知道我們面對的外部環境是美帝國主義的圍堵和封鎖。每一個螺絲釘,每一個釘帽都不允許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這些事情放到現在足以讓一個國家直接原地崩潰,政權垮臺。
可即便這樣,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人仍要為了能在重工業體系上實現獨立而奮斗。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他們甘愿苦這一代人來完成數代人任務,將每一粒糧食節省下來,這是傻嗎?不,這是對國家,對民族,以及對自己所追隨事業的信仰。
廣大的農民兄弟在人民公社的集體下,辛勤勞作完成國家布置的生產任務。城市中的工人們為了新中國工業的搭建,將自己的一生融入這個時代,廢寢忘食的工作,節省每一度電和每一塊鋼材,那些老人身上的美好品質都是在這個時代發的氛圍中奠基的。諷刺的是那些后人竟然將勞動者的品德視為老土的固執。
物質雖然匱乏,但每個人精神卻是異常滿足。那個年代精神上的強大是我們許多人至今無法理解的存在。但只要去翻看當時的新聞報紙,我們就會明白這種狀況的原因。
報紙上登載不是什么企業大亨,更不是什么考上名門的大家子弟和明星八卦,有的只是一個個出身農村和工廠的勞動模范。在這些人眼中,國家是屬于他們的,人民才是政權的主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