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南方健哥
-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俄烏戰爭剛打響,很多人盯著俄羅斯和美國,猜誰先倒下,誰最受益,沒想到真正哭出聲的是歐洲。能源、經濟、民生全線潰敗。這場戰爭讓人清楚一件事:不挨打,也能輸得最慘。
默克爾早就提醒過:別太信北約
2015年,明斯克協議簽完不到幾個月,德國總理默克爾開口就是一盆冷水。協議表面上是俄烏停火,實則是給烏克蘭備戰爭取時間。這話被很多人當成風涼話,沒人想到她其實已經看透了一切。
默克爾不是預言家,但政治直覺相當準。當時的歐洲,正忙著跟美國談跨大西洋貿易協議,想著抱緊北約大腿,結果忽略了一件事:如果戰爭真來了,美國打的是戰略牌,歐洲則要用真金白銀接爛攤子。默克爾清楚這一點,所以她對過度倚賴美國非常警惕。
可惜沒人聽進去。德國當時剛剛完成能源轉型政策規劃,決定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轉而擁抱可再生能源,北溪2號成了臨門一腳。結果呢?一場沖突,讓北溪2號停擺,德國能源成本直接飆升三倍。默克爾卸任前的告誡被當耳旁風,歐洲繼續在俄烏之間玩平衡術。
烏克蘭局勢越來越緊張,歐洲領導人忙著開會表態,德法領導人飛去基輔,波蘭高呼對抗俄羅斯,歐盟一邊喊和平一邊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所有人都看著俄羅斯的動向,卻沒人關心自己燃氣罐還能撐多久。
2021年底,俄烏邊境火藥味越來越濃。普京出兵前幾個月,北溪2號的審批被德國叫停,這下等于徹底得罪了俄羅斯。默克爾已退休,但她留下的那句話像一根釘子,扎進歐洲能源政策的軟肋。
2022年2月,戰火真正點燃。俄羅斯開打,烏克蘭哭喊,歐洲坐立難安,天然氣價格瞬間瘋漲。一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德國、法國、意大利,紛紛告急。家里取暖成了奢侈事,工廠斷氣停產,整個冬天冷得不是身體,是經濟。
當時歐洲還沒意識到自己會是“最大輸家”。他們以為,只要團結一致對俄制裁,結果就能“正義勝利”。問題是,俄羅斯的能源沒停送,中國、印度照單全收,美國轉手倒賣歐洲液化天然氣,掙得滿盆金。
這時候,默克爾那句話又被翻了出來:“明斯克協議從來不是為了和平,是在給烏克蘭爭時間。”烏克蘭拿時間做了什么?準備戰場。歐洲拿時間做了什么?挖了自己經濟的坑。
默克爾沒說自己能阻止戰爭,她只是看得比別人遠。可惜那時的歐洲,信的是北約的槍口,不是德國老太太的提醒。
歐洲人先冷后窮,發現美國在賺錢
打仗的是烏克蘭,買單的是歐洲。從能源危機開始,歐洲經濟進入多米諾骨牌式下滑。德國首當其沖,能源價格飆升,制造業受重創。以前德國靠便宜天然氣喂飽了奔馳、大眾、巴斯夫,現在靠進口美國液化氣湊合著活,貴得離譜。
2022年下半年,法國電費漲了20%,英國冬天斷電新聞頻頻登上頭條,意大利政府忙著發能源補貼。歐盟各國開始限電、限氣,工廠排隊減產。平時一噸鋁產成本300歐元,現在漲到上千。整個工業鏈像得了重感冒,連帶著出口也斷崖式下跌。
歐洲人這才發現,美國人不只在“援助烏克蘭”。它們把液化天然氣高價賣回歐洲,還趁著歐洲斷氣搞投資轉移,大企業直接搬去美國,靠便宜電價和補貼活得滋潤。德國巴斯夫2023年宣布關閉多個本土工廠,將投資重點轉向美國。
能源只是第一張骨牌,第二張是糧食,第三張是通脹。歐洲不是沒錢,是花不出去。一邊喊著支持烏克蘭,一邊被生活成本逼得團團轉。德國民眾罷工,法國黃背心游行,意大利小鎮斷電,歐洲的團結外表越來越薄。
最尷尬的是,俄羅斯沒倒,美國更強,自己卻掉進了坑。2023年底,歐盟GDP占比跌到14.55%,創下近十年最低點。歐洲央行行長說得直接:“如果不止血,歐洲將從全球經濟核心滑向邊緣。”可止血靠什么?能源回不來了,訂單去了美國,烏克蘭還沒贏。
默克爾當初為什么對北溪2號如此重視?因為她知道那是德國最后一根產業鏈的安全繩。斷了這根,德國不只是冷,還會窮。而這根繩子不是被俄羅斯切斷的,是歐洲自己剪的。
美國當然沒主動挑起戰爭,但絕對不是吃虧那一方。美軍沒傷亡,美企賺到翻。歐洲這場熱血援助換來的,是物價飛漲和制造業流失。默克爾的判斷再次被應驗——輸的不止戰場,還有錢包。
到2024年,斯洛伐克因烏克蘭斷氣損失15億歐元,歐盟整體補貼超700億歐元,德國獨自承擔2400億歐元經濟損失。這不是戰爭賠款,是戰爭“站隊費”。歐洲人意識到,想站隊就得掏腰包,站錯了隊,還得貸款過冬。
戰爭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歐洲輸得最慘。不是兵力,不是武器,而是錯把地緣政治當作理想主義。這一次,默克爾沒再發聲,但她的沉默比警告更刺耳。
全線失速:歐洲斷鏈,烏克蘭還要錢
戰爭開打第三年,歐洲人終于看清一個現實:這不是一場遙遠的沖突,而是貼身肉搏。不是只送點彈藥、喊幾句口號就能脫身的游戲,而是實打實的、要命的投入。
一開始,歐洲被動站隊,跟著美國一起制裁俄羅斯;后來是主動加碼,一輪輪援助、一批批軍備,一邊向烏克蘭輸血,一邊自家經濟越過越苦。等發現不對勁時,已經脫不了身。
2023年冬天,歐盟對外宣布將再追加500億歐元援烏計劃。這不是一次性,而是長達四年的系統性支持,包括軍費、重建、財政補貼等。同時,歐盟委員會還計劃再設立400億歐元能源轉型基金,幫助成員國擺脫對俄能源依賴。這兩個數字加一起,差不多是一年歐盟對外貿易盈余的總額。
與此同時,民眾口袋越來越空。法國罷工潮重啟,通脹率沖破6%;西班牙抗議政府“援外優先”;匈牙利明確反對持續援烏,要求“優先解決本國通脹問題”。歐洲表面一體,內部意見早就分裂。
德國最慘
,作為歐盟經濟發動機,戰前靠著穩定能源和高端制造吃飯,戰后卻被迫砍掉核心產業。2024年初,德國聯邦統計局披露:過去兩年德國工業用氣量下降20%,制造業外遷比例創歷史新高。大眾汽車將電池生產基地遷往北美,西門子關閉多個天然氣設備工廠。
可烏克蘭要錢不等人。澤連斯基政府每個月財政赤字超30億美元,離不開外援接濟。美國資金有期限,歐洲又成了“冤大頭”。連芬蘭、捷克這樣的中小國也被拉上援助名單。烏克蘭成了歐洲財政的“黑洞”,不投不行,投了還沒回報。
歐盟試圖推行“統一能源采購”,希望通過集采壓低價格。但各國利益不同,誰也不愿讓利,計劃最后擱淺。法國堅持核電自主,德國堅持天然氣自主,東歐國家更是靠煤炭續命。所謂“聯合抗危機”,說出來響亮,操作起來一地雞毛。
更大的危機是信心崩塌。2024年歐洲青年失業率反彈,西歐房市萎縮,中小企業倒閉潮不斷。很多原本堅挺的國家債務水平暴漲,意大利、葡萄牙再度被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信用評級。
各國政府被逼得拼命舉債、加稅、摳預算。民眾看著能源賬單漲三倍、地鐵票價漲一倍,開始懷疑:支援烏克蘭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犧牲自己的福利,是為了別國贏得戰場勝利?
默克爾當年力推“以經濟換和平”,靠北溪拉住俄羅斯,穩住烏克蘭,用貿易化解地緣沖突。現在這條路被一刀切斷,代價不是一兩年能算清的。
一邊是賬面虧損,一邊是民心動搖。歐洲這盤棋,不只是“輸”,更是“斷”了根基。德國失去工業基礎,法國分裂政治共識,意大利重回債務漩渦,英國自脫歐后再無回頭之路。整個歐洲,原本是世界最穩定的高地,如今成了經濟和政治最不確定的區域之一。
烏克蘭要的不是一次性資金,而是持續不斷的支持。歐洲答應得起一次、兩次,能答應十年嗎?沒人敢說。
美俄靜觀其變,歐洲成“時代棄子”
戰爭三年,局勢越拖越久,最尷尬的反而不是烏克蘭,而是歐洲。美國遠在大洋彼岸,俄羅斯有能源有底氣,真正被綁在戰車上、又沒機會下車的,偏偏是歐盟。
2025年春,德國智庫IFO發布報告稱:德國因俄烏沖突直接經濟損失達2400億歐元,占GDP約6%,是戰后最大單一經濟沖擊。更嚴重的是長期競爭力喪失,外資流出、本土產業空心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疊加,導致“德國制造”優勢迅速削弱。
與此同時,美國表現出驚人的“穩定”:股市上漲,能源獨立,科技輸出穩定,對外投資暴漲。2024年,美國以極低價格買入歐洲能源資產,成為最大外國天然氣資產持有方。
美國不需要太多操作,歐洲自己把主動權送了上去。從能源到軍事,再到金融安全,歐盟越發依賴北約、美元、美國市場。這種依賴不是合作,而是“脫鉤后果”的現實。
俄羅斯呢?2023年曾短暫陷入經濟動蕩,但靠著高額能源出口、盧布管控與亞洲市場對接,很快穩住局面。2024年俄羅斯GDP反彈至2019年水平,軍事投入反而增長。盡管國際孤立依然嚴峻,但“崩潰論”已不成立。
而歐洲,曾經的“全球價值燈塔”,開始面臨失速。能源貴、制造弱、市場縮小,還被綁上地緣政治的戰車。原本是裁判,現在成了陪跑。
更諷刺的是,這一切默克爾其實早就預見。她拒絕軍事化歐洲,堅持能源與俄羅斯合作,力推中歐貿易協定,目的只有一個——保持戰略自主。而她的繼任者,卻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到2025年,整個歐洲都在重新思考這場戰爭的代價。不是戰場勝負,而是社會撕裂、經濟失衡、民眾信任危機、國際話語權下降。歐洲成了現代版的“代理戰爭現場”,不僅沒掌握主動,反而成了“被時代遺忘的一方”。
從默克爾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年。她當初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如今一一變成現實。而她早年的那句話,如警鐘長鳴:“不要把地緣政治當成短期戰術,一旦陷進去,連退路都沒有。”
俄烏打得越久,歐洲就越清醒。但醒來的代價,太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