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消息(通訊員 阮靖皓 攝影 阮靖皓 )為深入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全國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教育關愛服務,7月24日,武昌理工學院智能建造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在當陽市鄭琦少年宮開設“水下生物: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科普小課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當地小朋友解讀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十四項——“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讓深海奧秘與環保理念走進鄉村童心。
課程緊貼鄉村兒童認知特點,采用“視頻+互動”的生動形式。武昌理工學院智能建造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隊員趙潔以“一個地球,一個海洋”為開篇,通過短片展示珊瑚礁、鯨魚、海龜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現狀,用“如果海洋變成垃圾桶,小魚會住在哪里?”的趣味提問引發思考。針對“可持續利用”這一核心概念,課程結合生活實例講解:“就像村里的池塘需要定期清理才能養魚,大海也需要我們共同守護,才能一直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資源。
課程特別融入本土化教育環節,通過播放長江禁漁期相關視頻,以“家門口的江河與遠方的海洋”為紐帶展開解讀,長江是我們家鄉的‘母親河’,每年設禁漁期,是為了讓魚蝦繁衍生息,這和保護海洋的道理一樣——就像給大自然留足‘休養生息’的時間。”視頻里漁民護魚、江豚現身的畫面,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禁漁”與“可持續”的緊密關聯。生動的本土案例讓遙遠的海洋保護理念落地生根,更讓孩子們懂得“守護身邊的水生態,就是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意義。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既立足自身國情解決發展中的問題,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體現了發展與保護并重、效率與公平兼顧的鮮明特色。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如“十四五”規劃及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綠色發展、生態保護等目標,將可持續發展指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考核依據,為實踐提供了堅實指引。
此次課程將“三下鄉”的科技服務屬性與鄉村振興的生態理念深度融合,既填補了鄉村兒童海洋知識的空白,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種子,把宏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化為孩子能理解的日常,讓‘保護海洋’成為鄉村教育的一抹亮色,正是我們踐行‘三下鄉’初心、助力鄉村全面發展的生動實踐。”
課程結束后,鄭琦鄉村少年宮朱建華老師表示:“這樣的科普課讓孩子們既看到了遠方的海洋,也讀懂了身邊的江河。把全球視野融進鄉土教育,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講清大道理,正是‘三下鄉’活動扎根鄉村的價值所在。”(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