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公布《住房租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5年9月15日起施行。
這是中國住房租賃領域首部行政法規,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顯示,中國城市家庭戶中租房比例已超四分之一,廣東甚至高達55%。
△圖片來源攝圖網,已獲授權
但與此同時,租房市場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監管,可謂亂象叢生——
房東隨意漲租、二房東卷款跑路、押金無故被扣;租客被迫蝸居在違規改造的陽臺或地下室;虛假房源信息充斥平臺。
全新的《條例》,會如何改變租房市場生態?
PART.01
我們先來看看《條例》里面有哪些值得關注。
首先就是第七條:廚房、陽臺等非居住空間不得單獨出租用于居住,租賃住房單間租住人數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積應當符合標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網上刷到過那些奇葩出租屋?像什么地下室、樓梯間、露臺、過道等,房東都能給用來出租,以后這樣的情形將被禁止。
△圖片來源:B站UP主“濤神說房 北京”
可能有人會想,房東跟租客自己簽了合同又有誰知道呢?
這又不得不說第八條:出租人和承租人應當使用實名簽訂住房租賃合同,并通過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臺向房產管理部門備案。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房東不進行備案,承租人也可單獨完成備案。
第三十九條還明確規定,出租這些違規房源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產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對單位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如此一來,房東如果再出租不合規的房子,就得面臨隨時被租客揭發的風險。
一旦被舉報,已經收的租金被沒收不說,還得另外繳納罰款,考慮到如今房東跟租客之間“脆弱”的關系,相信房東們不會愿意去冒這個險。
△圖片來源攝圖網,已獲授權
針對“押金難退”這一長期頑疾,《條例》第十條規定:押金扣減必須有合同依據,除約定情形外,出租人無正當理由不得扣減押金。
第十二條還提出,禁止出租人采取暴力、威脅等非法方式迫使承租人騰退。
隨著這些條例的落地,“提燈定損”“拆窗驗灰”等情形,應該就不會再出現了。
其他比較值得關注的,還有第五條和第十四條,分別是:
國家鼓勵居民家庭將自有房源用于租賃,支持企業盤活改造老舊廠房、商業辦公用房、自持商品住房等用于租賃。
國家完善政策措施,培育市場化、專業化的住房租賃企業。
可以說,以后出租屋的來源渠道將越來越多,租客將能擁有更多選擇。
PART.02
站在租房者的角度,此次《條例》的出臺,絕對是一件好事。
以后租的房子選擇更多了,條件更好了,而且面對房東也不再那么弱勢了,租客們終將全面迎來了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安居”的轉變。
△圖片來源攝圖網,已獲授權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條例》能實質性落地的前提下,畢竟當前住房租賃市場主體眾多,房源分散,監管難度較大,監管部門是否有足夠的人手和精力仍需打個問號。
比較可惜的是,針對現在花式額外收取水電費、管理費的問題,《條例》尚未進行約束。
另外,租客們可能也要面臨租金上漲的壓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已獲授權
像那些房改房、隔斷房,居住條件差是不假,但一般都有低價的優勢。
以后大量的違規房源退出市場,低端租賃供給驟減,租房的門檻也會相應上升。
再加上租房合同統一備案,房東就必須交稅了,這些稅收成本,大概率也是轉移到租客身上。
PART.03
而對房東來說,以后收租的日子注定沒有以前那么舒服了。
以后要確保房子合規,成本增加了;合同要備案,收入也更加透明了。
更長遠來說,由于個人房東的合規改造費時費力費錢,他們可能會選擇將將房屋托管給專業機構,這也會形成一個新的趨勢——
個人房東大量消失,取而代之的專業租賃企業和機構的崛起。
據中指研究院監測數據,截至2025年6月,全國開業規模前30位的住房租賃企業累計開業房源量為135.9萬間,占整體市場份額仍較小。
如今《條例》也已經明文展示支持的態度,這些企業和機構或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另一方面,考慮到當前房地產市場仍稱不上景氣,一些尚有余糧的開發商,可能也會考慮在房屋租賃市場謀求新的業績增長點。
其中,存量資產盤活成為重要機遇。開發商可將滯銷商品房、酒店、寫字樓改造為租賃住房,通過“整租運營”獲取穩定現金流。
再加上,當前政府也在大量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未來的租賃市場將,將形成 “政府保障+市場主體”雙軌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