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黃忠
通訊員 葉姣 尹瀚
7月22日,站在被滑坡體推得“位移”近半米的老屋前,60歲的張大貴指著堂屋里的泥土對極目新聞記者說:“差一點,這把土就蓋在我們一家頭上了。”
20多天前的那個暴雨夜,恩施州咸豐縣忠堡鎮(zhèn)鐵廠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瓊奮力敲門的聲音,成了張大貴一家的“救命鐘”。在這場突破歷史極值的暴雨中,咸豐縣3.6萬人大規(guī)模緊急轉移避險。
6月30日晚至7月1日上午,恩施州咸豐縣遭受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天氣。咸豐縣城12小時降水量368毫米,為1937年以來最大值。
老房堂屋被沖毀
“砰砰砰!”7月1日凌晨2點,忠堡鎮(zhèn)鐵廠溪村的暴雨聲中,突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老張!快開門!后山可能要滑坡!”鐵廠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瓊幾乎是用身體在撞擊張大貴家的門板。
門終于開了。睡眼惺忪的張大貴還沒完全清醒,就被塞了雨衣:“雨太大了,你家這木房子只怕?lián)尾蛔。彀涯愀改附衅饋恚s快轉移!”
大門的門檻與門檻石已完全錯位
暴雨中,王瓊領著張大貴一家三口,艱難地走下山坡,深一腳淺一腳地沖向村里的安置點。就在他們離開沒多久,后山的土石轟然傾瀉……
天剛蒙蒙亮,放心不下的張大貴在王瓊的陪同下回到老屋。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倒吸涼氣——堂屋后墻被撕開一個大洞,整棟房子像被“老天”推了一把,向前位移了近半米。
房屋后墻被沖毀
大門的門檻與門檻石已完全錯位,張大貴父母的床鋪上都有土石。“要是沒有及時撤走,估計我們一家都有生命危險。”張大貴的聲音哽住了。這位在祖屋生活了60年的漢子,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可怕力量。
這場生死救援并非偶然。湖北應急部門建立的“叫應”機制在暴雨夜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鄉(xiāng)鎮(zhèn)預警直達村組干部,對獨居老人、殘障家庭等必須“敲門見人”。
王瓊查看滑坡情況
王瓊就是在接到忠堡鎮(zhèn)防汛指揮部的災情預警時,第一時間便想到了張大貴一家。“當時雨下得很大,在前幾次檢查中他家屋后就出現(xiàn)過微小的土石。”正是他暴雨中的逆行,將張大貴一家三口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張大貴早年離異,家中父母均年老多病。一人精神二級殘疾,一人肢體二級殘疾,屬于村里的困難戶。村委會將張大貴一家三口暫時安置在了鐵廠溪村的安置房過渡。
張大貴講述受災情況
“轉移安置的受災群眾都有生活補貼,確保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咸豐縣忠堡鎮(zhèn)鎮(zhèn)長向雪莉告訴記者。
“對張大貴這樣的特殊家庭來說,轉移只是開始。我們將從因災倒房重建補助、過渡期生活救助、巨災保險和農(nóng)房保險賠付等多方面爭取資金,幫助張大貴家早日完成因災倒房重建工作。”恩施州咸豐縣應急管理局減災備災中心主任何艷芳告訴記者。
張大貴家倒房重建的地基
倒房重建工作有條不紊,初步選址在當?shù)匕鍢虼澹h離地質(zhì)災害點。張大貴翻著村委會送來的建房圖紙,激動地說:“房子沒了,人還在,還有政府部門幫助重建家園,以前想都不敢想。”
記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三級應急管理部門正全力做好受災群眾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工作,用好用足救災救助政策,用心用情解決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困難,讓他們早日“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