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7月24日電(記者邵魯文、葉婧)“小心腳下!”身側是湍急的水流,腳下是被泥沙亂石覆蓋、已無法辨認的道路,耳邊是記者之間充滿關切的相互提醒。
7月22日0時至5時,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遭遇強降雨天氣過程,最大點降雨量達364毫米。受其影響,當地大王莊鎮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發生山洪災害,房屋被沖毀及損壞、造成人員傷亡。
通向石屋子村的道路已被損毀。新華社記者 邵魯文 攝
7月22日14時許,記者一行到達距離石屋子村最近的一個岔路口。正在路口指揮車輛的基層干部告訴記者,岔路上行的路還能通車,但已經被救援車輛“塞滿”。要抵達石屋子村,只能選擇走岔路下行的路,但道路損毀嚴重,已不具備車輛通行能力,只能步行前往。
此時,距離石屋子村仍有近五公里。記者沒有猶豫,拿著相機、攝像機、三腳架、無人機等設備,開始步行前往石屋子村。
沿著岔路下行道路沒走出多遠,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扭曲變形的道路圍欄、起伏不平的路面,以及與路面齊平的河道水位。行至龍尾水庫處,只見混著黃泥沙的大水漫過攔水壩傾瀉而下,激蕩出轟鳴的水聲,攔水壩下游不遠處的河道里,堆著幾塊巨石和被大水沖至此處的大樹。
越往石屋子村行進,路況越差,有幾處道路被完全損毀。“路沒了!”面對一段完全塌方的道路,記者只能手腳并用地攀爬幾塊巨石繞行,這幾個從山上滾落至此的龐然大物似乎在訴說著山洪的威力。
7月22日,救援人員在濟南市萊蕪區大王莊鎮石屋子村開展搜救。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一路上,隨處可見與記者同行的“逆行者”,他們是應急、消防、衛健、電力、通信、公安等部門的救援人員,頭頂上還不時有運送救援物資的直升機飛過。雖分屬不同部門,但大家帶著同樣的使命,向著同一個目的地前行。
艱難行進了大約一個小時,“石屋子·石屋人家”的路牌出現在記者面前。抵達石屋子村村口后,記者看到水泥路上水流湍急,村委會辦公室內淤積著十幾厘米厚的泥沙。
再往村子高處走,記者來到了石屋子村受損最嚴重的區域。村干部介紹,凌晨兩三點鐘,山洪從村北的山上裹挾著泥沙、山石傾瀉而下,將六七戶民宅瞬間沖毀。村黨支部書記張承艾、村干部張承斌等人,自夜間就組織村民轉移,天亮后又留在村內幫助救援,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泥濘與廢墟間跋涉。
災情發生后,山東第一時間成立省市區現場聯合指揮部,調集救援力量650余人,在專家現場指導下,全力開展現場搶險、人員搜救、傷員救治、安全排查等工作,及時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481人。
由于道路損毀,新華社記者邵魯文爬上巨石繞行。新華社記者 陳國峰 攝
電力、通信、道路被損壞,給救災增添了難度。電力、通信部門出動專業搶修隊伍,使10個自然村逐步恢復供電,組織專業力量利用“三網通”無人機、衛星電話等設備搶修受損通信設施,陸續恢復受災區域通信。交通救援方面,投入裝載機、運輸車等大型設備開展道路搶通工作,部分道路已恢復臨時通行。
朱家峪村也在本次山洪災害中受損嚴重。要進入這個海拔超過500米的山村,需沿盤山公路翻越幾重大山,目前盤山公路已恢復通行。23日下午,記者抵達朱家峪村,村民已經撤離轉移,多臺挖掘機正在村里進行道路和河道整修。記者在已經退水的村里看到,隨著道路打通,更多救援搶修隊伍正在趕來。
記者在大王莊鎮采訪的兩天,一路上,各路救援隊員、基層干部、周邊村民,只要相遇,都會互相詢問救災狀況、提醒靠內行走注意安全、相互加油打氣……自然災害面前,人與人之間樸素的善意在這些“逆行者”中傳遞。
來源:新華社新聞
今日信息小程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