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格柵板 “咔嚓” 撕裂的那一刻,6 個平均年齡才 20 歲的大學生,就跟秤砣似的砸進了三米多深的浮選槽里。
黏稠的礦漿一下子就裹滿了全身 ,這可不是普通的水池子,是密度比清水高出兩倍的化學礦漿池,里面混著氫氧化鈉、氰化物還有重金屬離子。47 分鐘后才撈上來的遺體,得讓殯儀館 “仔細清理”,可工作人員卻澄清說:“不像網上傳的那樣破損得厲害,就是普通溺亡的樣子”。只不過這所謂的 “清理”,其實是在洗刷強堿灼燒皮膚留下的痕跡罷了。
就在 12 天前,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公司才剛開過安全生產會議;再早些的 2 月份,企業官微還在那兒炫耀浮選車間實現了全年 “零事故”,還高調宣布說完成了 “格柵板更換” 這事兒。可事故調查組一撬開真相才發現:固定角鋼的焊縫早就有陳舊性裂紋了,所謂的更換也就是局部補了補,壓根沒做過全面的無損檢測。
浮選槽上方那塊 1.2 米 ×3 米的格柵板,設計壽命本來就只有 5 年,結果超期用了 8 年。2023 年就被查出 “承載力不夠”,可就是沒整改,今年 2 月那所謂的 “更換”,其實就是在敷衍。
焊縫的裂紋在礦漿長期腐蝕下一點點變大,最后 7 名學生和老師同時站上去的時候,“啪” 地就崩裂了,可這平臺上,居然連個限員的標識都沒有。更荒唐的是,企業和東北大學簽的《教學實習安全協議》里,現場該有多少監護人員、應急流程該怎么走,這些全都是空白的。
業內的工程師說,浮選槽說白了就是 “巨型攪拌機”:葉輪每分鐘能轉 300 圈,礦漿的溫度能達到 90℃。人掉進去之后,首先會被葉輪絞傷,接著強堿溶液會灼燒呼吸道,高密度的礦漿就跟水泥似的堵著口鼻。
所謂的 “47 分鐘救援”,其實就是和死神在進行一場絕望的賽跑 ,要救援,得先斷電讓葉輪停下,再穿上防腐蝕的裝備下槽去撈人。“沒立刻斷電的話,根本談不上什么救援”,有位選礦專家直截了當地說,“這種事故,壓根就沒有什么黃金搶救時間”。
東北大學還把這兒評為 “優秀實踐教育基地”,每年都往這兒送 50 名學生來實習。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學生跟記者說:浮選槽的平臺平時連工人都不怎么靠近,可學校偏偏安排毫無防護的學生扎堆站在格柵板上觀摩。
更讓人覺得諷刺的是,帶隊的老師才工作兩年,這次是為了 “大創項目” 臨時帶隊的,結果自己也受了重傷,還截了肢。可那所謂的 “校企合作安全培訓”,在真出了事故之前,早就成了走過場的形式。
調查組初步報告發布的那天,網友翻出了企業官微 2 月 25 號發的推文:“浮選車間嚴格執行保命條款和零傷害條款,2024 年實現零事故”, 配的圖還是東北大學發的 “優秀實踐教育基地” 獎牌。
現在這篇推文都成了網絡上的墓志銘了,評論區里涌進來好幾萬條 “祭奠蠟燭” 的留言。而中金黃金的股價一天就暴跌了 4.4%,市值蒸發了 32 億,資本這是在用腳投票,把那套安全的謊言給戳破了。
遇難學生的家屬趕到滿洲里的時候,雙手還控制不住地發抖,說:“我們就想要個真相,別讓那些責任人跑了”。
這話聽著就像把刀扎在人心里 ,現在分管安全的副總、車間主任、現場監護員三個人都被刑拘了,東北大學也緊急叫停了所有礦山實習,那些以前把 “安全第一” 掛滿會議室墻的管理者,就沒想過自己親手埋下的雷嗎?
新華社那三連問還在耳邊炸響呢:格柵板為啥突然就掉了?隱患為啥就沒人看見?日常巡檢是瞎了眼嗎?答案其實就寫在每一處偷工減料的焊縫里,每一張敷衍簽字的點檢表里,每一份缺了限員標識的安全協議里。
殯儀館的人給孩子們擦拭遺體的水順著排水溝流走的時候,內蒙古礦業那些安全生產的表彰錦旗,正在調查組的取證袋里封著呢。所謂的 “安全生產”,在有些人眼里,不過就是公眾號里能隨便編輯的 “零事故” 數據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