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東北大學官網已變黑,大學生溺亡涉事礦企負責人配合調查,而溺亡大學生家屬稱看通報才知人沒了。顯然,這起安全責任事故,造成的重大傷痛是何其之重。
六位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在浮選槽的巨響中驟然消失。官方通報輕描淡寫稱之“溺亡”,仿佛他們是遭遇一場失足落水一樣的安全事件。然而浮選槽內滾燙礦漿裹挾化學藥劑,落入者一分鐘內即喪失行動能力——這是何等殘酷的“溺亡”?分明是沸騰的熔爐、腐蝕的煉獄吞噬了生命!
這塊翻轉脫落的格柵板,實則是整個安全體系千瘡百孔的直接標注。
焊縫陳舊性裂紋早已潛伏,卻從未接受無損檢測,如同懸頂之劍;平臺承載標識缺失,仿佛在黑暗中默許超載;教學安全協議空洞如紙,將現場監護責任棄之荒野。
而比鋼鐵更早銹蝕的,是人的責任與良知。涉事企業安全履歷觸目驚心:2021年隱患27條如毒蛇盤踞,2024年未批先建罰款51.8萬如過眼云煙……安全監管若淪為一紙罰單,與縱容何異?當“以罰代管”成為常態,企業便學會將罰款計入成本,在“帶病生產”的鋼絲上繼續狂奔。
高校亦難辭其咎。實習本是象牙塔通向社會之橋,如今卻成不歸路。當企業實地淪為死亡教室,當浮選槽變為吞噬青春的巨口,高校是否盡到審慎之責?安全協議未明確監護細則,無異于將師生送入獸籠卻卸下守衛之劍。
“溺亡”二字如薄紗,試圖遮掩猙獰真相。浮選槽不是寧靜池塘,其兇險遠超水火——它是化學腐蝕與機械絞殺的復合刑場。“溺亡”模糊了設備失效之責,稀釋了應急缺失之過,更消解了體系潰敗之痛。若今天如此定性,明日他人是否仍將在“意外”的薄冰上行走?
實際上,歷史從不缺相似悲劇。從克拉瑪依大火到天津港爆炸,每場災難都曾搖曳警示燈,卻總在風過處重歸沉寂。安全治理的病灶在于:事后雷霆問責如暴雨狂風,事前預防監管卻如細雨飄搖。處罰力度不足,讓企業笑對罰單,監管碎片化導致風險在縫隙中滋長,安全投入更像是被動應付而非生命守護。
要斬斷“帶病生產”的惡性循環,制度需要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建立獨立于企業的第三方安全審計,如懸頂利劍;安全違規處罰額須遠超違法所得,罰至痛徹骨髓;高校實習安全機制亟需升級,高危實習現場安全評估應成為不可撼動的鐵律。
六縷英魂已逝,給生者留下沉重叩問:當浮選槽的泡沫散去,我們能否看清銹蝕的不僅是鋼鐵?當“溺亡”的迷霧被撥開,我們可敢直面制度之蝕與人性之墮?安全不是掛在墻上的口號,它應是融于血脈的敬畏,是刻入骨髓的本能。最后,以一首小詩記之:
鋼骨銹如齏,槽深噬春暉。
協議成虛紙,監管似塵飛。
罰單輕若絮,血淚重難揮。
莫道溺亡易,誰鑄百年規?
#東北大學官網已變黑# #大學生溺亡涉事礦企負責人配合調查# #溺亡大學生家屬稱看通報才知人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