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的,說話都不過腦子嗎?
2025年夏天,游泳的世界大賽—世錦賽在新加坡開場了,而咱們中國跳水隊,那可是金字招牌,最亮的星就是那些小姑娘。
不過這比賽還沒跳呢,場下就有人嚼舌根,中心直指咱們跳水隊的陳芋汐。
話里話外透著一個意思:這次全紅嬋因傷沒參加,就算陳芋汐拿了冠軍,那金牌的“成色”也得打折?
這話聽著,別說運動員本人,歲數的人聽了都覺得不太地道,這不是純純給努力備戰的姑娘添堵....
視頻背后:全紅嬋的“發育關”之戰
前陣子,全紅嬋的師哥、奧運冠軍陳艾森在網上發了段訓練日常,鏡頭意外掃到了旁邊埋頭訓練的全紅嬋。
這一露臉,眼尖的老觀眾立刻發現了變化...
記憶里,東京奧運會上的那個小姑娘,身姿靈巧得像只小燕子,動作干脆利落。
可現在視頻里,她還是那般認真,在跑步機上跑得一頭汗,可看身形明顯不同了,長高了,骨架撐開了,結實了許多。
后面她跟陳艾森一起做卷腹運動,力氣是有的,能看出在使勁,可動作的流暢度不如過去那么行云流水,中間還坐地上歇了口氣,臉上閃過一瞬無奈的苦笑。
懂跳水的一看就懂,這孩子正經歷青春期的“發育關”。
這“發育關”簡單說,就是孩子到了長身體的時候,對普通人來說是好事,可對女子跳水運動員,卻是要命的挑戰。
這項目太講究身材比例的完美匹配了,體重、肌肉分布、柔韌度,差一點都能毀了動作精度。
女孩們長個長體重那陣子,身體重心一變,騰空高度、翻騰速度、入水壓水花的效果,全都會受影響。
體育科學也講,女子跳臺選手體重若增個一兩公斤,入水效果就能差不少。
全紅嬋的教練在采訪時也坦言,她現在一天要花上整整六個鐘頭進行康復和調整訓練,核心就是對抗發育帶來的影響。
有苦練墊底,她自己也明白輕重緩急,早早把目標釘在“穩定體重、適應新身體”上。
陳芋汐的“體重秤哲學”
就在全紅嬋在國內揮汗如雨時,她的隊友陳芋汐,已經在7月21日風塵仆仆趕到了新加坡,一頭扎進了世錦賽最后的準備。
這可是她第五次參加世錦賽了,在女子十米臺上,她是多個項目的奪冠熱門。
陳芋汐能這么多年保持頂尖水平,背后可沒什么輕松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對自身堪稱極致的自律,尤其是在體重管理上。
很多了解跳水的人都知道,她在對付“發育關”那幾年,跟體重秤“杠”上了。
她曾在電視采訪里坦誠,體重秤是她最離不開的“伙伴”,一天上秤十次八次都算少的,就連出門比賽也得帶個小秤。
每次站上去顯示的零點幾公斤變化,就是她調整飲食和訓練的指揮棒——多了,下一頓就得少吃兩口,訓練量還得加;合適,那就繼續保持。
外人覺得夸張,可在她們這行當,尤其在青春發育期那幾年,體重的毫厘之差真的能影響技術的穩定和發揮。
為了頂級賽場上完美一跳帶來的那種巨大滿足感,她硬是把“管住嘴”變成了一種本能。
而這次新加坡世錦賽,陳芋汐擔子不輕,要參加個人十米臺、雙人十米臺,還有個混合團體項目。
少了全紅嬋這個強勁對手在一旁,雖然奪金希望大增,但她自己顯得很平靜,賽前就簡單說了句:結果當然想拿好,但對我自己來說,更想每一次都跳好,做好每個過程就行了。
這份穩當勁,其實也是多年養成的習慣:別人賽完可能去放松,她會把自己關房間里反復琢磨比賽錄像;
別人放假嗨皮時,她還常獨自去練更枯燥的核心力量;甚至連她的行李箱,都永遠備著繃帶、膠布這些“小零件”....
這就是陳芋汐的日常——踏實、精細、穩字當先。
競技場上,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現在回過頭,再看看賽前那點關于“含金量”的議論,是不是有點浮云的意思,現在的人看體育,更應該看到運動員背后那份超越比賽本身的執著。
全紅嬋和陳芋汐這對"雙子星",一路相伴又各走高峰,曾經,"天才少女"的光環也曾讓兩人成為話題焦點。
當全紅嬋如日中天,陳芋汐坦誠說過:看見她那么拼,我沒法停下追趕的腳步。
而如今看著小師妹撞上發育難關,陳芋汐訓練間隙發去的鼓勵信息,字字透著過來人的溫度。
頂尖的體育較量,從來不是簡單的“你贏我就得輸”,尤其是跳水,對女子運動員來說,青春發育期這條“龍門”橫在那里,幾乎人人必過。
陳芋汐現在快20歲了,你以為她不用嚴格控制了,可恰恰相反!
為了保持那零點幾公斤的精確穩定,背后流的汗、練到發軟的感覺,只有她自己知道。
每一個看起來行云流水的完美動作,都是臺下無數次枯燥的重復和近乎苛刻的自律打磨出來的。
同樣,全紅嬋雖然暫時缺席世錦賽聚光燈,但她在訓練館里的每一次咬牙堅持,每一次對抗身體變化的挑戰,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突破?
那流下的汗水,滴在地板上的份量,一點也不比她站在跳臺上時輕。
至于哪個對手正好參賽或者缺席了,這個標準,說實話,太過簡單粗暴,也小瞧了運動員日復一日的付出和這個項目本身的規律。
結語
賽場下,全紅嬋還在繼續著她的康復征途,目標直指下一項大賽;賽場上,陳芋汐正在新加坡的跳水池邊,全神貫注地完成她的一跳又一跳,向著新的榮譽沖擊。
中國跳水的這兩顆璀璨明星,暫時踏在了不同的征程上,但她們各自閃耀的光芒,都源于那份對目標的死磕勁兒和對自我極限的不斷發起挑戰。
無論是否同臺,她們都懂得對方的艱辛與價值,也在彼此的堅韌中汲取著向前的力量。
她們不是在證明誰比誰更強,而是在向我們展示:真正的體育精神,在于每一次騰空而起時,都與那個更好的自己相逢。
金牌的“含金量”,從來不取決于對手在不在場,而只屬于那個流盡汗水、超越自我的靈魂本身。
賽場上,她們從不孤單;賽場下,她們的堅持同樣值得我們記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