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中歐關系明顯緊張了起來。歐洲針對中國出臺制裁,還放出一系列狠話,對咱們指指點點、頤指氣使。
當然,這也是歐洲在處理對華關系時一貫的毛病——自以為高人一等,盡想著多占便宜少吃虧。不過在過去,中國對歐洲還是很寬容——或者說是隱忍的。
為什么中國會這樣?當然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正跟美國對峙,所以對歐洲多有拉攏——就算拉攏不成也需要羈縻。
不過這一回,中國這邊的反應似乎變了。歐洲制裁,中國就反制;歐洲的威脅叫囂,中國就直接回懟;歐洲的取消峰會溝通什么的,中國更是直接懶得搭理。
這種處理方式著實看著解氣,但問題是,現在中美依然在對峙中,為什么現在的中國,不再像以前那樣對歐洲寬容,隱忍了呢?
轉折點應該最遲出現在今年3月份。當時剛剛出任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的盧沙野,正式表態:中國不尋求“拉攏”歐洲,且歐洲若無法實現戰略自主,將難以獲得中方的實質性信任與合作。從這段發言來看,中國對歐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從以前的籠絡羈縻,變成了拋棄無視。
為什么中國會有這種轉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在的歐洲,已經沒有統戰價值。
前面說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對歐洲是有戰略期待的。經濟上,中國希望能穩定乃至深化跟歐洲的合作,以此緩釋中美貿易戰、科技戰乃至金融戰的負面沖擊。政治上,則希望歐洲在中美博弈中保持相對中立。為此,中國甚至愿意支付一些溢價,讓歐洲得到一些額外的好處。
但最終效果如何呢?
說實話,差強人意。像《中歐投資協定》,歐洲說擱置就擱置;馬克龍前兩年好幾次來中國要好處,拿到手回去就翻臉。
這是很不合理的。因為中國給歐洲的誠意真的是很夠的。經濟上的讓利就不說了,政治上,中國也一直是支持歐洲自主化,成長為獨立一極。
這些都符合歐洲的利益。也是中國認為可以籠絡歐洲的原因。
但最終,中國還是熱戀貼了冷屁股,甚至歐洲還總幻想著將中國賣給美國,給自己換取好處。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內外雙重原因。
外部,歐洲在政治、經濟層面,被美國雙重捆綁。這其中政治就不說了;經濟層面,美國也一直是歐洲的最大貿易順差來源。
當然,隨著地主家也沒有余糧,歐洲也被美國盯上,俄烏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美元潮汐,不僅直接給歐洲來了個大放血,更讓它陷入嚴重的地緣政治危機。
也正因為如此,中方認為中歐是有合作空間的——畢竟中國也沒想把歐洲完全從美國戰車上拉下來,更沒想將它拉上自己戰車;中國所想的,只是想歐洲能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跟咱們務實合作而已。
但問題在于,這種務實合作,歐洲都做不到。之所以做不到,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依賴美國,受制于美國的歷史慣性,讓歐洲即便被美國割了賣了都還哭著喊著不愿分手;但另一方面,其實也是受歐洲內部的撕裂和拉扯影響。
歐盟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聯盟。這種制度設計,決定了歐盟天然存在嚴重分歧。比如中歐合作,有些國家就會受利,而有些國家卻難免會受損,這自然會引發內部分歧,而歐盟又沒有一個強力的中央,可以強力壓制分歧的同時,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對受損方予以補償,這種情況下,光憑利益分配這一條,就可以讓歐洲在中國問題上達不成統一意見。
而政治的分裂,還會進一步加劇內耗。比如這一次俄烏戰爭引發的德國工業衰退,在某種程度上就被法國視為超越德國,搶占歐洲主導權的契機。這種思路下,對華關系也難以避免的被牽扯進來,淪為這種內部博弈的工具和犧牲品。
比中國新能源車進入歐洲市場,之前我們一直認為最大的阻礙是德國——畢竟這會侵蝕人家的燃油車基本盤。結果談起來才發現,法國跳的更歡——而其目的,除了試圖通過主導對華貿易政策,強化其在歐盟內部話語權外,也跟其想趁著這一波新能源汽車革命,取德國而代之的小心思——而中國新能源車的進入,則被法國視為巨大外部威脅。
除了物質層面,意識形態層面,歐洲的意識形態撕裂,也極大的阻礙
這些情況,在歐洲是一個統一國家的情況下是不大可能發生的,就算發生,國家內部也可以進行有力的協調,至少做到對外一個聲音。
但歐盟不行,政治的分權,以及長期被美國鉗制滲透,導致歐洲哪怕在意識形態層面,也存在極度的拉扯,傳統的白左和新近崛起的極右各不相讓,并各自形成政治勢力相抗,并裹挾歐盟體系下的各自國家與政治組織——而歐盟這個所謂的中央體系,對此無力約束,反而被它們各自裹挾,淪為橡皮圖章。
這一切,體現在對外政策上,就是各行其是,前后反復,毫無章法和邏輯。具體到現實中,就是現在的歐洲,居然憑一己之力,跟美國打關稅戰、跟中國互相經濟制裁,跟俄羅斯在烏克蘭進行地緣沖突。
這簡直是屌炸天了!歐洲何德何能,敢同時跟中美俄三大強權同時開片?
但歐洲現在就真在這么做!你能說這是歐盟蠢嗎?當然看上去確實很蠢。但蠢的背后,其實是歐盟這個體系的極度混亂撕裂,導致其根本無法做出正常的政治決策和反應。
這就是我們說現在的歐洲,根本沒有統戰價值的邏輯所在。中國人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就于《管子國蓄》中做出了總結:"利出于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當下正值大爭之世,歐盟卻是這種利出多孔、政出多門的狀態,這完全符合利出多孔,其國將亡的邏輯。而國之將亡,必出妖孽,現在歐盟的這種瘋魔癲狂,也正是這句中國俗語的現實體現。也是其喪失戰略自主性,進而喪失統戰價值的根本原因。
那么,面對這樣的歐洲,中國應該怎么做?
答案就是布林肯的那句話:你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單里。
本來中國是沒有動歐洲的打算的。對中國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歐洲能自己支棱起來,然后中國在給它點支持,這樣美國不僅無法收割中國,連歐洲也收割不了,那這一次它的窟窿就徹底沒處找補,最后的下場就是要么自爆,要么對華乃至對歐大幅妥協,如此一來美國霸權勢必大衰,多極化的全球格局加速形成。
但歐洲現在這個德行,不僅沒法指望它對美國說不,反而還為虎作倀,幻想著禍水東引,誘導美國收割中國進而放過自己。
既然歐洲是這個現在這個德行,那中國也沒必要對它客氣了。
而且,外部形勢也發生了對歐洲不利的變化。以前美國總統是拜登,他是民主黨的人。雖說民主黨割起歐洲來也不含糊,但畢竟它們在意識形態層面跟歐洲出自一脈,政治上民主黨政府也更側重于維護盟友體系。
但現在是特朗普,特朗普玩的是極右,和歐洲現在主流掌權的白左建制派不是一路;政治上特朗普也是大搞孤立主義,根本不在乎盟友利益。最重要的是,特朗普是橫下一條心,一定從要外面割到肉——至于是誰的不重要,關鍵是要割到。
歐盟本希望通過獻祭中國來獲取美國的豁免。當然想法對它們來說是美好的。但問題是這次中國的表現太硬,特朗普嗑了后發現嗑不動——甚至加上歐盟也未必嗑的動,反而會嗑掉自己好幾顆牙。
既然是這樣,再加上特朗普又不是拜登,沒什么盟友情結——甚至和這幫跟民主黨體系勾勾搭搭的歐洲當權派氣場不合,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并不介意把鐮刀從對準中國,換成對準歐洲。
而美國的這種變化,也讓中國處理對歐關系時,有了新的思路和選擇。前面說了,中國最理想的是拉著歐洲抗衡美國,次之是歐洲相對中立然后自己單扛。可現在既然歐洲這么不上道,還想著反坑自己,那中國也沒必要太客氣。
那中國怎么做最合理?就是干脆遵循大爭之世“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單里”的原則,由美國割資本、中國割產業、俄羅斯割地緣,各得其所把歐洲割了拉倒。
宰了歐洲,對中國來說有幾個好處:
首先為中美緩和提供物質基礎。既然歐洲不合作還想坑人,那之前“和歐抗美”的路子自然就走不通了。至于跟美國單扛——這個當然也不是不行,但確實代價很高。最關鍵的是大家都知道,時間在中國這邊,所以若不是情非得已,也著實沒必要跟美國硬碰。
當然,如果美國非要打,那也由不得咱們愿意不愿意,都只能跟它斗到底。但如果能不打,那中國當然樂得休兵。
而現在,隨著特朗普在中國碰壁,中美確實出現了階段性緩和的可能。
只不過,前面說了,特朗普這一次是必須要吃肉的。中國吃不到,其他也吃不到的話,那就算跟中國暫時緩和,也是不穩固的,隨時有可能又翻臉跟中國開干。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特朗普的字典里從來就沒有信用一說,他第一個任期內就對咱們干過這種事兒。
但如果把歐洲割了,那情況就好的多。從歐洲虹吸到足夠的資金以及產業,特朗普不僅搞再工業化有了資本,給利益集團分肉也有了籌碼,這樣他自然就犯不著拼著崩掉牙齒來跟中國死磕。
而對中國,單從經濟角度來說,歐洲殘余的那些中高端工業體系,本來就是我們產業升級要取代的對象。以前想著統戰,所以出手還有所顧忌,現在既然不統戰了,那也沒必要收著了,直接大刀闊斧的干就是了——產業資本能吸就吸,全球市場能搶就搶,反正這些東西咱們不搶,美國也要搶,倒不如盡可能的撈到家里,免得便宜了特朗普。
最后,讓歐洲盡快衰落,也有利于其盡早清醒,恢復戰略自主,進而重新出現統戰價值。
歐洲現在之所以爛泥扶不上墻,一方面固然是因為被玩殘了,另一方面,也是歐洲確實家底夠厚,有資本揮霍。但這個世界畢竟是唯物的,甭管歐洲人主觀上承不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理論,照樣在它那里適用。
隨著經濟大幅萎縮,生存條件乃至安全環境急速惡化,屆時歐洲內部政治格局必將快速改變。本土派上臺是必然的事。
當然,本土派也可能是秉持國家民族主義的極右派——這有可能加劇歐盟的分裂和解體。但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來自俄羅斯的現實壓迫和威脅,加上當今國際環境下,國家體量對全球博弈爭取利益的重大作用,決定了歐洲完全四分五裂其實是不大可能的——這只會讓歐洲各國在國際競爭中輸的渣都不剩。
所以,就算現在的歐盟體系維持不下去了,極右派在各國上臺,他們也很快會發現國家民族主義根本就玩不下去,完全沒有足夠的力量來維護本土利益。所以一番混亂之后,大概率會出現一個新歐盟——無非就是丟掉一些累贅型國家,體量比現在更小;但遠超當下的內外政治經濟壓力,決定了變革后的新歐盟,自主性更強,內部凝聚力比現在更緊。
如果是這樣的新歐盟,那它之于中國的統戰價值,反而會重新浮現。因為自主性和內部凝聚力的增強,決定了它可以站在自身利益角度務實的處理對華關系,不會像現在一樣受內外政治各種拉扯;至于體量變小導致總體實力變弱,這對中國來說是無所謂的——只要沒垮到完全上不了桌就行;甚至歐洲從一個自以為的世界級勢力,退縮為大洲級別的區域性勢力,反而有利于它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而更理性的跟中國打交道做交易。
總而言之,歐洲從經濟基礎來看,是具備世界級玩家資格的;但內部的撕裂和外部的美國滲透,導致其上層建筑極度混亂,以至于其不僅無法有效整合自身實力,發揮與其相匹配的影響力;在外交方面,也無法從正常角度來處理國際關系——甚至搞出現在這種,跟中美俄三強同時開戰的奇葩行徑。
如果是平時,可能這種混亂的后果還不明顯;但值此大爭之世,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期,歐洲的這種混亂,就注定了它的下場。既然這一輪全世界的存量博弈,必須獻祭一只肥羊;在中美都不想獻祭自己,也一時半會兒熬不死對方的情況下,這個不上道還神神叨叨的歐洲,拿來做雙方階段性歃血媾和的祭品,應該就是最合理的了。
畢竟,誰叫你送來椅子都不愿意上桌呢。既然坐不到桌子旁,那就把你寫進菜單里把。叢林世界的游戲規則,從來就是這么的血腥,而又樸實無華。
只不過,這里面還有個隱憂——如果歐洲被美國馴服,會不會老美接下來會裹挾它一起制裁中國?
這個問題嘛。如果是拜登,那不排除接下來真有美歐反華聯盟;但現在在臺上的是特朗普,那就絕無可能。而且退一步說,這一輪過后,就算歐洲淪為美國的反華鷹犬,這個美歐同盟的能量,也今非昔比了。關于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云石,云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云石海外風云系列2566節。喜歡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云石,持續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風云系列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