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原創 · 作者|呂玥
“反正你不讓我上,我就上那邊(節目)去。之前上節目要海選,今年上節目發獎金。”
邱瑞在《脫口秀與Ta的朋友們2》(以下簡稱《脫友2》)舞臺上的調侃,精準概括了今年喜劇綜藝的修羅場。
《脫口秀與Ta的朋友們2》
脫口秀演員議價權的悄然提升,正是平臺綜藝比拼白熱化的最鮮活注腳。今年暑期檔,騰訊視頻的《脫友2》與愛奇藝的《喜劇之王單口季2》(以下簡稱《喜單2》)先后腳上線,兩檔節目像商量好似的,和去年一樣上演正面對壘。
去年,初登場的《喜單》以新鮮感居上,靠付航的“Passion”梗火速出圈。今年,《脫友2》《喜單2》再次交鋒,陷入了勢均力敵的貼身肉搏。目前無論是口碑熱度還是話題討論度,都尚未拉開明顯差距,一場考驗耐力的持久戰已然打響。
這種膠著狀態,恰恰揭示了當下喜劇綜藝特別是脫口秀綜藝的競爭核心——當“同題操作”難以避免,當選手讓觀眾難辨出處,當新鮮感不再是最大變量,段子本身的深度、共鳴度與創新性,成為了決定勝負的終極砝碼。今年誰能笑到最后,將會取決于哪些關鍵點?作為綜N代節目,要持續輸出什么才能真正扎進觀眾心里?
加長又加量
人海戰術能搏出黑馬嗎?
有趣的是,就在整個劇集市場都喊著“提質減量”、追求越短越好的今天,這兩檔頭部喜劇綜藝卻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去年觀眾就已在調侃喜劇綜藝扎堆,“量大”到追不過來,今年《脫友2》和《喜單2》這對老對手,更直接把“飽”升級成了“撐”。
這一點從節目時長就能直接看出——《脫友2》前四期直接拆成上下集,單集至少都穩穩當當超過了一小時,到了第五期更是拆成三期播出;《喜單2》也不遑多讓,首期就切成四個大塊,單一部分的時長甚至有的超過兩小時,稱得上是一場喜劇馬拉松。
節目敢做這么長,并非是硬“水”時長湊數,底氣全在于節目的“人海戰術”。
今年的《喜單2》聚攏了48位演員,《脫友2》陣容更龐大,達到了59位。更關鍵的是,兩檔節目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新人打擂臺的策略,把聚光燈慷慨地打向了那些帶著新鮮故事的新面孔。
比如《喜單2》的先導片就直接講了個爭奪“新晉大魔王”的主題故事,《脫友2》一開場也是把“新朋友”的加入作為重要亮點。王建國、楊笠等老將們從節目中退場,龐博做起了節目主持人,新人們獲得了相當充足的舞臺空間,也避免觀眾陷入“老梗疲勞”。
《喜劇之王單口季2》
力推新人,確實也是平臺和行業打出的一記“一舉多得”的好牌。
對脫口秀新人而言,當下就是個“黃金時代”,節目對新人的渴求度前所未有。當然對平臺和節目組,押寶新人也是“高性價比”的策略: 新人基數大,意味著“黑馬”爆款出現的概率幾何級增長。去年一個付航帶火了整個《喜單》,今年誰能復制這種神話?兩檔節目上百人,下一個“付航”就藏在其中。
對時刻期待新鮮感的觀眾來說,新面孔自然帶來了新視角和新故事,他們講學歷歧視、職場困擾、婚戀困境、小城青年奮斗……內容更貼近真實生活,少了老演員們心照不宣的“內部梗”,多了份未經雕琢的“地氣”和強共鳴。
《脫口秀與Ta的朋友們2》
笑聲的源頭,本就應該是最鮮活的生活本身。當熒幕上不再是幾個老將講著風格熟悉的段子,當來自天南海北、有著極具差異性人生經歷的脫口秀演員們都站在了舞臺上,用自己獨特的人生切片制造笑聲與思考時,這場讓觀眾“吃到撐”的脫口秀盛宴,才真正有了撐起暑期檔的底氣和意義。
職場、性別、階層、原生家庭
喜綜話題走向深水區
此前,脫口秀更多還是講生活見聞、大眾化消費趨勢以及網絡熱點,有些話題風險性頗高,比如楊笠一句“男人普通且自信”引爆全網,冒犯的邊界在哪、喜劇的尺度該多大,吵得翻天覆地。
但今年,真正扎人心的、更猛的變化都藏在了演員們的段子里——那些曾經被認為觀眾接受度不高的敏感話題,如今也可以被演員們直接攤開在臺上解剖。
比如在《脫友2》里,你會發現演員們不再滿足于淺層的生活調侃,而是以更鋒利的視角切入工作、性別、階層、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等敏感地帶。
大家像是一群提著手術刀的社會觀察員,專挑最疼的神經下刀——中專畢業的小奇模仿HR腔調“中專生太強大了,我們不敢要”,把學歷歧視現象撕開給人看;法務孫西吐槽給塌房明星寫聲明的道德困境,彈幕直呼“娛樂圈照妖鏡”。包括原生家庭這種常見題材,小帕也用“這世界不一定有男人愛我,但一定會有男人打我”,笑著把創傷變成對暴力的公共審判。
而推動這場深水區探索的核心力量,無疑是女性演員群體的崛起和表達升級。
《脫口秀與Ta的朋友們2》
2017年《脫口秀大會》第一季,臺上只有思文和陳曉靖兩個女性。而在《喜單2》里,今年有20位脫口秀演員都是女性,占比超40%。數量大增后,緊接著就是女性“上桌”表達的進化——她們不再滿足于講戀愛八卦或吐槽男朋友,而是把話筒懟進現實生活中女性要面對的各種隱蔽困境的褶皺里。
比如王越聊痛經的經歷,痛斥傳統“生個孩子治痛經”的思想,簡單直白講出了“幾十塊錢的藥能解決,為什么搭上我幾十年人生”。嘻哈作為前空乘人員,點明了行業長期要求女性穿高跟鞋、短裙與絲襪,但絲襪在逃生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喜劇之王單口季2》
還有房主任的講述,成為了目前《喜單2》最具穿透力的內容。這位50歲的山東農村女性,將30年家暴經歷與離婚抗爭轉化為極具個人風格的黑色幽默。其表演引發強烈共情,影響力更溢出屏幕,收獲多個熱搜,還被稱為是“脫口秀版出走的決心”。
《喜劇之王單口季2》
《喜單2》開播至今,網友對女演員的內容討論度頗高,話題#女脫口秀演員 血肉瘋長的聲音 占據熱搜,引發破圈熱議。當然這種深水區探索,也難免仍會伴隨著更尖銳的審視。 有觀眾質疑節目是否過度集中于女性苦難敘事,認為存在議題同質化風險;也有人討論房主任段落中節目剪輯對“淚點”的強化是否刻意引導情緒。
事實上,《脫友2》里的小帕在內容中回應質疑:“只要問題還在,表達就不會停”——這句話恰點明了這場集體探索的驅動力:并非演員刻意選擇沉重,而是現實中的問題天然成為喜劇創作的富礦。當節目敢于提供這樣的表達場域,當觀眾愿意傾聽并與之共振,這本身就構成了當下喜劇綜藝最核心的突破與價值。
嘉賓影響節目“氣質”
觀眾要觀點也要情緒
在選手規模擴張與議題深化的雙重背景下,嘉賓席的功能定位,悄然成為區分兩檔節目氣質的關鍵分水嶺。表面看都是“給分+點評”的配置,但《脫友2》與《喜單2》對嘉賓價值的呈現截然不同。
《脫友2》更多是將嘉賓視為內容共建者,也是節目的“老朋友”。
比如張紹剛的主持,串聯起選手與領笑員的無縫對話;魯豫、羅永浩、大張偉作為前幾季的嘉賓,各自風格鮮明也都已被觀眾熟知。不需要節目組硬塞臺本,魯豫可以寥寥數語點破段子里的真正用意,羅永浩用“大局觀”總結復盤選手的表現,大張偉用“諧音梗”活躍氣氛并包裹住了對情緒的敏銳洞察。嘉賓席不再是簡單的氣氛烘托,而是也成了內容生產的第二現場。
《脫口秀與Ta的朋友們2》
《喜單2》里,嘉賓設置的更多,各自發揮作用不同。
今年龐博從選手轉型主持,能提煉選手金句,主要職能則是賽制銜接與時間管控。付航、小鹿等上一季“魔王”的作為熟悉選手的朋友們,點評會更側重在講選手在這個內容表達背后的故事。楊天真、郭麒麟以及大鵬在情感共鳴層面發力,引發觀眾共情。比如房主任的表演結束后,楊天真淚灑現場并強調“我們永遠要為自己爭取”,這在網絡上也被不少人稱為“女性天生就理解女性”。
《喜劇之王單口季2》
這種差異,在社交媒體也引發分野:偏愛觀點輸出的觀眾推崇《脫友2》魯豫、羅永浩的“專業文化評論課式”介入,而重視情感濃度的群體則認可《喜單2》嘉賓的“沉浸式共情”。當然,嘉賓設置總是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比如有些觀眾認為《脫友2》的領笑員嘉賓們復活權太大,有觀眾則是認為《喜單2》的氣氛組點評深度較弱,容易被拉進度條跳過。
不過整體上來看,兩檔節目都是在不約而同地試圖突破傳統嘉賓的邊界,改變“嘉賓=裁判”的固有邏輯。當觀眾為《脫友2》羅永浩的犀利解析或為《喜單2》楊天真的眼淚截圖轉發時,實則投射出兩種互補的期待:有人渴望笑聲被賦予思想的重量,有人需要情緒的輸出。
小金句大傳播
品牌“長情”下注
在脫口秀綜藝中,有一個存在感強到無法忽視的角色——冠名贊助商。
與傳統綜藝硬塞口播引發觀眾皺眉不同,脫口秀節目創新地將品牌直接編進了選手的段子里,而且沒有引起觀眾太多的負面情緒。節目熱播時,品牌火速邀約選手拍攝新廣告;節目收官后,集結選手開線下專場巡演。這些也是其他類型綜藝節很難做到的。
根據傳媒1號發布的《劇綜招商開年震蕩|1號藍皮書2025Q1·營銷篇》數據統計,2025年Q1綜藝節目整體招商數量同比減少約14%。其中臺綜招商數量縮水約13%,網綜招商數縮水約16%。2025年Q2過半,綜藝市場的招商情況也沒有出現太大好轉。
在如此嚴峻的招商大環境中,《脫友2》與《喜單2》這兩檔喜劇綜藝仍成為了不少品牌押注的選項。
《脫友2》片頭滾動著美團、茄皇、老村長酒、a2奶粉、脈動、樂事、海天等7家品牌,其中有不少品牌都是從以前的《脫口秀大會》時就參與進來的老朋友。目前只播出了第一期的《喜單2》已經露出了統一春拂無糖茶、vivo、飛鶴奶粉、夸克、樂堡啤酒等品牌,隨著后續播出更多還可能會有增加。
《脫口秀與Ta的朋友們2》(上)《喜劇之王單口季2》(下)
在綜藝招商寒冬中,為何這兩檔綜藝仍能成為品牌押注的“安全島”?
從綜藝這個內容品類來看,每年愛奇藝、騰訊視頻都相繼加碼,讓兩檔脫口秀綜藝同臺競技,展現出了各自的激情和特色,其實也推高了彼此的熱度。
這種熱度并非稍縱即逝,脫口秀綜藝早已經變成了有較長生命周期的IP,也是平臺的重點賽道。觀眾認可、平臺加碼,這意味著“老人”會有長線的曝光、“新人”作為“活水”源源不斷涌現,市場盤子越來越大,品牌可挖掘的商業機會也就更多。
與此同時,從脫口秀這種表演形式來看,其獨有的傳播“基因”也是一個吸引品牌方的關鍵性因素——它或許是當下最擅長將“幾分鐘段子”,裂變為“幾個月流量”的內容形態。
與依賴完整敘事的長綜藝不同,脫口秀的段子天然適配短視頻的碎片邏輯,選手的一段金句可以被精準切割成短視頻持續傳播。比如去年《喜單》中付航的“Passion!”梗,就使得這個詞語迅速在網絡上走紅,用戶二創衍生出了魔性表情包,運用了在各種場景中。這種“內容自裂變”能力,使品牌曝光可以突破節目生命周期限制,當選手們的表演截圖成為熱梗被轉發時,背景中的品牌標識也隨之完成了廣泛的人群觸達。
暑期檔這場《喜單2》與《脫友2》的再度交鋒,共同拓寬了喜劇表達空間,也驗證了喜劇綜N代的進化路徑——從追求“炸場瞬間”轉向深耕“共鳴土壤”,從依賴明星吸睛轉向托舉多元聲音,從制造競技看點轉向構建情緒共同體。
這種進化,也是對大眾情緒的一種回應。當下大家呈現出了一種“清醒的矛盾”,既渴望從現實中短暫抽離,又需要情感錨點對抗虛無感。投射到文化消費領域,就表現為要以解構現實的爽感消解無力感,又要尋找更深度的精神支點。
喜劇綜藝正好滿足這個“既要又要”的需求——它敢于剖開社會肌理的褶皺,將話筒遞給生活現場的親歷者,讓笑聲承載反思的重量而非消解。這樣的內容才會在觀眾心中留存,也能在商業化寒冬中破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