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百千萬工程”縱深推進之際,7月22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日報社)、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羊城晚報社)、中共東源縣委宣傳部聯合打造的“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正式揭牌。這一創新實踐不僅將為河源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更為全省探索“媒體+”賦能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提供了一線探索。
從廣東區域發展格局來看,位于粵北生態發展區的河源,其“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的探索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作為農業大市,河源既面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時代課題,又肩負著深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任。通過“媒體+”賦能,不僅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提供了新思路,更將探索一條生態發展區“變短板為潛力板”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首先,推動價值重構,實現從農特產品到文化符號的躍升。傳統農業的價值創造主要停留在物質層面,而“媒體+”的賦能模式正在重構農產品的價值維度。近年來,隨著河源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中央、省及本地媒體用更多的筆墨和鏡頭,將紫金蟬茶、仙湖茶、萬綠湖魚等特色農產品轉化為承載客家文化、講述鄉村故事的文化符號。這種從“賣產品”到“賣文化”的轉變,其市場溢價空間便得到顯著提升。
其次,實現品牌賦能,走向從“養在深閨”到“名揚天下”的轉變。立足河源全域農業品牌建設,發揮媒體在品牌構建與傳播中的專業優勢,將助力系統破解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的發展瓶頸,實現從“深山土貨”到“灣區臻品”的價值躍升。目前,河源優質稻米、特色水果、高山茶葉、健康茶油等特色產品嶄露頭角,不少榮獲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在大灣區市場贏得廣泛認可。這一轉變,既是媒體賦能農業品牌建設的成功實踐,更是河源踐行品牌強農的生動詮釋。
再次,促進情感連接,提速產品交易到情感共鳴的升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農產品消費正在經歷從功能需求到情感需求的轉變。“媒體+”通過講述新農人的創業故事、展現鄉村的蝶變、傳遞農耕的文化底蘊,在消費者與農產品之間建立起超越物質的情感紐帶。比如,前期南方報業在“荔枝文化出海”中探索從水果到文化符號的跨越,“非遺+農產品”直播喚醒鄉土文化認同,等等,這種情緒價值的創造,不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更重塑了城鄉關系,讓更多人通過消費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再回到東源縣來看,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該縣引入浙江經驗,以運營思維發展鄉村,在仙塘鎮打造全市首個創客社區。目前,糖巢創客社區培養吸引青年創客近200名,簽約入駐企業、商家20余家,拓展農產品電商、鄉村文創等多種業態。今年,結合落實“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河源啟動“十帶百坊千創客”培育行動,在全市范圍內培育千名創客,不斷推動示范帶內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媒體+”賦能鄉村振興不只是宣傳報道,而是通過文化價值的挖掘、品牌價值的構建、情緒價值的傳遞,實現農業全價值鏈的重塑和升級。這種模式既發揮了媒體的專業優勢,又回應了鄉村振興的現實需求。隨著東源“媒體+”鄉村創客工作室等平臺的持續運營,“媒體+”將為東源乃至整個河源的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勁的動能,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書寫更多新故事。
來源:東源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