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既要“制度紅利”,也要“場景紅利”。長寧區華陽路街道以武夷路、愚園路、定西路等老街區為試驗田,把城市更新、產業培育、法治保障、公共服務、基層治理擰成一股繩,用三年多的時間探索出“老城區孕育新動能”的營商環境新范式。這個案例也在首屆中國(上海)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實踐案例發布會上獲評街鎮組“十佳創新實踐案例”。
“上海硅巷”科創街區武夷路鳥瞰
把城市更新作為營商環境的“先手棋”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首先“用腳投票”。過去,中心城區“寸土寸金”,老廠房、老洋房權屬復雜、改造成本高,往往讓科創企業望而卻步。而華陽路街道在“上海硅巷”科創街區的實踐給出了新答案——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修房子”,而是把空間作為營商環境的核心要素,以場景價值撬動企業價值。
在“上海硅巷”區域,長寧區通過“量體裁衣”推進更新:武夷路333號作為武夷路首個完成更新的項目,吸引了工業互聯網龍頭黑湖科技總部入駐;飛樂音響廠舊址化身“翡悅里”,紅磚立面與玻璃幕墻相映,企業、展廳、劇場、咖啡店同棟共生;武夷 | MIX320將老廠房升級為社區鄰里中心,智慧菜場與精品咖啡店比肩而立,形成獨特的社交場景……
海粟文化廣場
截至目前,武夷路、愚園路沿線已完成10余個更新項目,累計釋放載體空間約10萬平方米。從“又又中心”的loft式辦公區,到海粟文化廣場的沉浸式展示空間,再到定西路沿線的“硅巷花園”街邊共享空間,這些“無邊界”載體既保留了“老上海的韻味”,又滿足了科創企業對研發、展示、交流的多元需求,實現了“在梧桐樹下寫代碼、風貌區里搞科研、咖啡館里開晨會、煙火氣中聊創新”的愿景。
這樣的空間更新,精準契合了當下年輕人的就業選擇變化——他們更注重生活品質,期望工作與生活融合。黑湖科技進駐時,就主動招引M stand咖啡入駐一樓以活躍氛圍;“樓上研發中心,樓下普拉提課程”的場景隨處可見,轉角就能碰撞靈感。目前,街區40歲以下人群占比61.5%,這種“與工作的人一起生活,與生活的人一起工作”的環境,正是吸引年輕科技人才的關鍵。
而在產業生態上,上海硅巷NO.1、硅巷創客廳、新微智谷T1/T2、尚街·創邑SPACE等項目并非簡單的空間疊加,而是構建了互補的創新網絡:既有源頭創新引領(上海硅巷NO.1),又有硬科技產業化承載(新微智谷),還有開放多元的創新文化與社區氛圍(尚街·創邑SPACE),形成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到企業孵化、產業集聚及創新文化滋養的有機生態鏈。
把精準服務做成營商環境的“加速器”
企業生命周期不同,痛點訴求各異。華陽路街道把政務服務融入企業成長的每一個節點:
對于初創企業,街道聯合創投機構打造“上海硅巷”創新孵化平臺,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探索建立“創新孵化平臺+創業導師”服務體系,構建科技項目孵化全鏈條服務閉環。
針對成長期的企業,華陽路街道攜手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工商銀行、浦發銀行等推出“硅巷專項服務包”,為小微創新企業和科創團隊提供專業增值服務。作為一家內外貿并重的企業,上海有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發展中計劃引入一些IP產品,并進一步拓展線下市場和電商直播領域,在這個過程中,公司就有了資金需求,在華陽路街道營商辦的牽線下,有包科技了解到了農業銀行對文創企業有支持政策,并成功獲得了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支持。
今年,“上海硅巷”科創生態協同創新平臺、集成電路應用創新概念驗證中心正式揭牌,同時,華陽路街道還助推“數字硅巷”孵化器,支撐突破性科技成果率先轉化和硬科技企業加速孵化,帶動產業升級,助力體系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街道還為企業匹配營商服務專員20余人,全面對接企業發展需求。街道創設“一五一十”響應機制:營商部門辦理的事項1個工作日內解決答復,涉及街道多個部門辦理的5個工作日內解決答復,需區級職能部門辦理的10個工作日內解決答復,確保問題“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應”。據介紹,“十四五”期間,華陽路街道已經累計走訪企業5600余家、解決訴求3000余項,用“速度與溫度”讓企業安心扎根。
“上海硅巷”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已成為一片充滿活力與想象的科技沃土。街區范圍內科技型企業數量已從2023年的500余家增長至如今的800余家,集聚了一批國家級、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包括矽睿、麥歌恩、遨有等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的芯片設計與研發企業,以及禾賽科技等智能網聯領域領先企業,在AI+、集成電路芯片、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產業、新賽道呈現出一定集聚趨勢。
用資源整合架起營商環境的“連心橋”
華陽路街道圍繞“上海硅巷”建設,從法治保障、品牌打造、黨建引領及資源整合等多方面發力,持續優化創新生態與營商環境,推動“上海硅巷”成為科創人才集聚、產業活力迸發的高地。
華陽路街道以法治“軟實力”賦能營商“硬環境”,通過整合多元法治資源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依托華東政法大學設立法治化營商環境研究基地長寧分中心,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專業法律咨詢,解決運營中的各類法律問題;聯合長寧公安分局成立“上海硅巷”藍鯨護企工作站,集防范、服務等職能于一體,通過舉辦健康講堂等形式,提供反詐、出入境證照辦理等服務;會同區檢察院、區委社會工作部成立“上海硅巷”檢察護企工作站·檢察治理空間站,提供全方位、多層次、一站式“檢察護企”服務,營造高質量、有溫度、強保障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街道還著力打造“上海硅巷”特色品牌,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持續擦亮“硅巷早餐會”品牌,通過與德必集團、農業銀行等聯合舉辦活動,搭建政企溝通橋梁,共謀發展藍圖;舉辦中美青年創客大賽、“科技硅巷、智見未來”科技開放麥、“上海硅巷”創新說、“上海硅巷公開課”等一系列高規格、國際化的創新創業賽事與交流活動,為企業家、青年創客提供思想碰撞的空間和平臺;打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新雙創街區,開展“上海硅巷”科創市集、飛樂夜校、書香硅巷等項目,進一步擦亮街區“科技+生活”融合樣板,吸引更多科創人才集聚硅巷。
華陽路街道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治理優勢。2023年成立的“上海硅巷”黨建聯盟,整合27家聯盟單位資源,開展四大專項行動,強化各方合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保駕護航。同時,街道堅持資源整合,聯合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共同優化營商環境生態,比如聯合區委統戰部建立“上海硅巷”留學人員之家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科創服務團工作站,聯合區市場監管局成立“上海硅巷”科創街區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一條老馬路的肌理、一棟老廠房的新生、一杯咖啡的醇香、一段代碼的靈動,共同勾勒出硅巷營商環境的鮮活圖景?!吧虾9柘铩钡膶嵺`啟示我們:優化營商環境,絕非簡單“給優惠”的單向輸出,而是系統“給場景”的生態構建;不是政府唱“獨角戲”,而是社會共演“大合唱”。這樣的“上海硅巷”,未來大有可為。
圖片為資料圖
撰稿:李媛媛
編輯:陳 莎
責編:高 琴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