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冬夜,安徽肥東的寒風卷著雪粒,刮過山王村東邊的荒蕪灘涂。當一具骸骨從凍土中被挖出時,圍觀的村民倒吸一口冷氣 —— 骸骨身上那件破舊的冬衣,正是一年前交通員徐凱南失蹤時穿的那件。根據潛入敵營的同志傳回的消息,徐凱南被俘后寧死不泄露機密,最終被敵人活埋于此。
灘涂上,一個女人的哭聲被北風撕碎。徐凱南的妻子晉克芳跪在骸骨旁,手指撫過那枚熟悉的銅紐扣 —— 那是她親手縫在丈夫棉衣上的。她猛地抬起頭,眼中的淚水變成了火焰:“凱南,我定要讓害你的人血債血償!”
一夜之間:英雄變 “叛徒”
1939 年農歷十月十一日,這個日子像一根刺扎在晉克芳心頭。那天,丈夫徐凱南與民政股副股長杜玉山在家中留宿,準備次日執行任務。深夜,三中隊隊長宣恒發突然敲門而入,神色慌張地說:“老徐,巢縣繳獲的皮油要趕緊轉移,組織讓你立刻帶人去接應。”
徐凱南二話不說,叫上警衛員羅林富就出發了。晉克芳看著丈夫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沒成想這竟是永別。
第二天清晨,宣恒發匆匆返回,帶來了 “噩耗”:徐凱南和羅林富在復興集附近遭伏擊,羅林富犧牲,徐凱南 “下落不明”。很快,傳言在隊伍里蔓延:“徐凱南肯定投敵了!不然怎么就他不見了?”“羅林富怕是發現他叛變,被他滅口了!”
這些話像刀子扎在晉克芳心上。她與徐凱南自幼相識,從童養媳到結發夫妻,十年間她看著丈夫冒死傳遞情報、資助傷員,怎么可能是叛徒?可她拿不出證據,只能眼睜睜看著丈夫從抗日英雄變成 “漢奸”。
更讓她生疑的是宣恒發的反應。出事之后,他表面悲痛,卻總在沒人時偷偷摸摸。晉克芳想起丈夫出發前,曾笑著說:“這次任務就咱們四個知道,錯不了。”—— 徐凱南、杜玉山、羅林富、宣恒發,如今羅林富犧牲,杜玉山在別處執行任務,活著的只有宣恒發。
“山王村到復興集就幾里路,敵人怎么偏偏埋伏在河溝?” 晉克芳夜里睡不著,反復琢磨:“那條干涸的河溝是近路,除了咱們自己人,誰會知道他們走那條道?”
農婦追兇:針線筐里藏著的決心
晉克芳沒讀過書,卻有著莊稼人最質樸的邏輯:誰受益,誰就可能是兇手。徐凱南死后,宣恒發接管了二中隊和三中隊的部分事務,成了最大的 “受益者”。
這個自幼做童養媳、跟著丈夫學認字的農村婦女,開始了一場特殊的 “偵查”。她白天照常下地干活、縫補衣裳,夜里就揣著一把剪刀 —— 既是防身,也是提醒自己 “剪斷” 私情、只認真相 —— 悄悄摸到宣恒發住處附近蹲守。
一個月后的深夜,她看到宣恒發鬼鬼祟祟地溜出村,直奔偽軍團長李道傳的據點。晉克芳咬著牙跟了上去,躲在柴草垛后,親眼看見宣恒發從懷里掏出一張紙條遞給李道傳,兩人低聲交談了許久。
“果然是他!” 晉克芳渾身發抖,卻強迫自己冷靜。她知道,沒有確鑿證據,沒人會相信一個農婦的話。她繼續跟蹤,記下宣恒發與偽軍接頭的時間、地點,甚至偷偷撿回他丟棄的煙蒂 —— 那是偽軍常用的 “哈德門”,而徐凱南他們向來抽自卷的旱煙。
最關鍵的證據,藏在徐凱南的槍上。晉克芳記得,丈夫的盒子槍槍管上有一道裂痕,是一次突圍時被炮彈片劃的,編號她也爛熟于心。某天,她趁宣恒發不在,溜進他的住處,果然在床底下的木箱里看到了那把槍!
“他不僅出賣凱南,還把槍據為己有!” 晉克芳攥緊拳頭,指甲嵌進肉里。但她沒有聲張,她在等一個時機 —— 一個能讓所有人都看清真相的時機。
骸骨作證:遲來的正義
1940 年冬天,機會終于來了。一名交通員從敵營帶回消息:“徐凱南確實被活埋了,李道傳的手下喝醉了說漏嘴,說他到死都罵‘漢奸不得好死’!”
晉克芳立刻帶著村民趕到灘涂,果然挖出了丈夫的骸骨。當那具穿著熟悉棉衣的骸骨暴露在陽光下時,所有質疑都煙消云散 —— 若真是叛徒,怎會落得如此下場?
她捧著那把找到的盒子槍,直奔支隊領導駐地。“謝團長,害死凱南的是宣恒發!這是他的槍,我親眼看見他跟李道傳勾結!”
支隊立即派出偵查股長余國倫調查。余國倫拿著槍找到軍械員,核對編號后果然是徐凱南的配槍;再結合晉克芳提供的接頭時間,派人埋伏在偽軍據點外,當場抓獲了正在交易情報的宣恒發。
審訊室里,宣恒發起初還想狡辯,但當余國倫拿出槍、報出他與李道傳的談話細節時,他癱軟在地,交代了全部罪行:他早就被李道傳用錢財收買,所謂 “轉移皮油” 是他編造的謊言,目的就是把徐凱南騙到預設的伏擊圈;他還偷偷弄壞了徐凱南的槍,確保其無法反擊;事后又散布謠言,將 “叛徒” 的帽子扣在徐凱南頭上。
真相大白那天,新四軍團長謝祿軒在青龍廠飯館設下 “鴻門宴”,以開會為名召集干部。當宣恒發踏入飯館時,埋伏的戰士一擁而上將其擒獲。當天下午,這個叛徒就被執行槍決。
青史留名:平凡者的偉大
一年后,徐凱南的追悼會在山王村舉行。晉克芳將丈夫的骸骨重新安葬,墓碑上刻著 “抗日英雄徐凱南之墓”。那天,她把自己這些年傳遞情報、跟蹤叛徒的經歷告訴了支隊領導,有人問她:“你一個女人家,就不怕被報復嗎?”
晉克芳摸著墓碑上的字,平靜地說:“我怕,但我更怕凱南在地下不安寧。他為國家死,不能背著罵名。”
后來,晉克芳接替丈夫成為交通員,繼續在敵后傳遞情報。新中國成立后,她拒絕了政府的特殊照顧,說:“凱南是為國家死的,不是為我個人。我能勞動,不用麻煩國家。”
如今,山王村的灘涂早已變成良田,徐凱南的故事或許少有人知,但晉克芳追兇的身影,永遠刻在了當地的黨史里。這個沒讀過多少書的農婦,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什么是 “忠貞”—— 對愛情的忠貞,對信仰的忠貞,對家國的忠貞。
就像那具從凍土中挖出的骸骨,縱然歷經風霜,骨頭里的氣節從未褪色。正是無數個徐凱南和晉克芳,用生命和勇氣,在黑暗中點燃了希望的火種,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