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國民黨給新四軍下達了最后通牒,要求他們在12月底的時候全部撤入江北。
但項英一直猶豫不決,甚至還想將粟裕調回來。
但粟裕深知當時新四軍的處境已經非常艱難,所以他拒絕了項英的調令,還敦促他們盡早北上。
然而項英作為新四軍的副軍長,新四軍實際上的主事人,被粟裕這樣抗命,威信盡失。
所以他給中央打了一封電報,將此事上報給了中央。
當時中央想的也是讓葉項北上,毛主席沒想到項英還想將粟裕調回去,他嚴肅道:粟裕一兵一卒都不能動……
新四軍成立的時候,葉挺是國民黨任命的軍長、項英是我黨任命的副軍長。實際上新四軍的軍事指揮權,一直掌握在項英手中。
而粟裕,當時只是第二支隊副司令罷了。要知道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每個支隊司令員資歷都高得嚇人。
粟裕能成為副司令,還是因為他當時被編入新四軍的時候,是帶著一支部隊過來的。后來這支部隊被改編為二支隊的一個營,他也就成了副司令。
他的頂頭上司是張鼎丞,一個在三年游擊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后來張鼎丞被調到了延安,粟裕才成為代理司令。
新四軍剛成立的時候,老蔣就希望能將這支部隊的指揮權握在自己手中。他安排葉挺當軍長也好,允許新四軍在江南活動也好,都是為了將新四軍抓在自己手里做的布置。
但隨著時間漸漸過去,他發現自己確實抓不住新四軍,所以就起了要將我軍排擠出江南的心思。
中央早就看出了老蔣的心思不純,早在1940年1月的時候,中央就給項英發電報,告訴他們主要出路在江北,并讓他們秘密準備渡江。
3月29日,中央再次提醒葉項,國民黨頑軍可能利用兵力優勢進攻軍部,皖南部隊應該提前有所準備。
中央還在這次電報中點明,如果他們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向蘇南的陳支隊靠攏。
但對于中央的電報,項英并未有明確的答復,只是說了自己向蘇南轉移的困難。
和江南這邊的葉項不同,陳粟北渡長江之后,就遭到了國民黨頑軍的打擊。
韓德勤來勢洶洶,看著像是要消滅我軍的樣子。在陳粟的指揮下,我軍順利取得了黃橋戰役的勝利,粉碎了韓德勤的陰謀。
眼看敵人已經毫不遮掩自己的目的了,中央對皖南新四軍的處境非常擔憂。在11月24日的時候,中央電報葉項,要求他們在12月底之前開動完畢。
而就在12月9日,老蔣也給新四軍下了最后通牒,要求他們在月底之前全部北渡長江。但項英很清楚,敵人是為了蠶食皖南根據地。
他不想就這樣離開皖南,又怕到時候敵軍來襲打不過。這時候,他突然想到了在黃橋戰役中表現優秀的粟裕,并發電報讓粟裕南下。
項英的想法很美好,讓粟裕帶一支一萬多人的部隊到皖南,到時候他們就能鞏固根據地。哪怕敵人對根據地發起進攻,他們也能一起抵御。
但很明顯,他當時并未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或者說他已經意識到了,但并不相信國民黨真的會撕破臉。
但他沒想到,自己下達命令之后,粟裕非但沒有遵守自己的命令,還給出了讓自己北上的路線方案。
作為新四軍的副軍長,項英擁有實際上的軍事指揮權。按理說他要是調粟裕南下,粟裕是不應該拒絕的。但這個時機,實在是讓粟裕不能不多想啊。
國民黨剛讓皖南的新四軍北上,項英轉頭又讓自己南下。先不說能不能打得過頑軍的進攻,就是項英的這個行為,很明顯是在和老蔣對著干。
要知道,當時名義上我軍還是隸屬于國民黨的軍隊。項英這種明目張膽和老蔣作對的行為,只能給老蔣消滅我軍的借口。
而且皖南可是老蔣的地盤,即便自己真的帶人去了皖南又能如何呢?國民黨兵多裝備好,實力遠勝我軍。
粟裕經過分析后認為,一旦在皖南地區和國民黨交手,我軍必然會失敗。
他將自己的分析告訴了陳老總,陳老總也認可他的想法。
陳老總以江南指揮部的名義給項英回電,說明了粟裕此時不適合南下的原因。
項英雖然覺得陳粟說得有道理,但他并不想這樣放棄皖南的根據地。所以他決定給中央發電報,看看中央對此是什么意見。
當時周總理正在延安養傷,他是第一個看到這封電報的。
周總理對于這封電報非常重視,這看似只是兩人對局勢的判斷不同,但要是處理不好,對以后新四軍的指揮調度方面是很大的隱患。
所以他第一時間找上了毛主席,想看看毛主席是怎么想的。毛主席看到這封電報后,眉頭一皺覺得事情不簡單。
毛主席對當時的局勢看得很透,這一點從他數次發電催促葉項北上就能看出來了。而國民黨讓皖南新四軍北上的消息出來后,毛主席就察覺到了這是個陰謀。
國民黨想要用這種方法,蠶食我軍在皖南的根據地,甚至還會在我軍北上途中襲擊我軍。
但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毛主席仍然覺得北上是最好的方法。
毛主席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打仗從來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他曾經說過“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strong>
所以在毛主席看來,放棄皖南才是目前最好的出路。
畢竟當時皖南兵力薄弱,即便將粟裕調過去也無法彌補兩軍之間的差距。一旦葉項拒絕北上,敵人就可以順理成章給我軍扣帽子了。
到時候新四軍被扣上“違抗軍令”的帽子,老蔣就有名正言順的借口消滅我軍了。
要是我軍能和對方正面交鋒也行,但我軍不具備這個條件。
所以當前最好的選擇,就是讓粟裕按兵不動,葉項帶兵向茅山一帶轉移。等到茅山重建根據地之后,葉項就和陳粟互相呼應,能避免被敵人包圍。
所以毛主席告訴周總理,讓他給項英回電,言明粟裕一兵一卒都不能動,并督促他盡快向茅山轉移。
毛主席還讓周總理在電報中寬慰項英,皖南根據地失守了不要緊,只要保存實力,就能在茅山重新開辟根據地。
周總理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馬上就給項英會回電報去了。
但對于中央的這封電報,項英并未提起足夠的重視。
當時國民黨給的最后期限,是讓葉項在1940年12月底渡江北上。但一直到了1941年1月份的時候,新四軍才開始行動。
當時他們商量出了三條路線,但項英最終選擇了行程最遠、耗時最長、他們也最不熟悉的路線。當時他之所以選擇這條路線,是因為這條路線上敵人最少。
但他不知道的是,敵人已經摸透了他的心思。顧祝同帶著大批國軍埋伏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最終,我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少部分人成功逃離,連項英自己也壯烈犧牲。
而粟裕因為沒有聽項英的調派,所以免遭此難。
如果當時粟裕按照項英的命令,帶兵去了新四軍軍部。那皖南事變的時候,我軍的損失將會是翻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