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文互聯網上傳播著一條相當讓人振奮的消息——“中國文化遺產鑒定中心于2025年5月30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137項證據,質疑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原創性,并要求韓國在45天內(截至7月14日)提供千年傳承證據”。其中不乏一些正規媒體也在轉發。
后來,這個消息還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閉韓國申遺通道”、“韓國5項非遺被除名”、“韓國申遺全面潰敗”等后續消息,持續受到了大眾關注。
(網傳韓國申遺失敗的視頻截圖)
這消息讓中國人很振奮,畢竟我們早已受夠了韓國人“偷”中國文化的苦。從漢服、泡菜,到端午祭、春節,韓國人幾乎無所不“偷”,甚至還在國際社會搞出了個“春節是‘Lunar new year(農歷新年)’不是‘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的說法,想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新解構。
(海外華人將“農歷新年”改為“中國新年”)
然而,韓國真的申遺失敗了嗎?
首先,消息中提到的“中國文化遺產鑒定中心”,并不是一個在我國民政部登記過的正規機構,無法在民政部官網查詢到相關數據。民政部網站甚至貼心地提醒了一句:“經查詢,該組織未在民政部門登記。請您注意風險,加強防范”。
(民政部官網無法查詢到該組織)
其次,通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查詢,截至7月21日,韓國獨自或與其他國家共同入選世界非遺名錄的項目共有23項,有些消息中提到“被除名”的“江陵端午祭”、“泡菜制作”、“醬油制作”等飽受爭議的非遺項目,仍然顯示在數據庫中,顯然并沒有被除名。
甚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主頁中,2026年韓國申請的“韓紙(高度類似我國的宣紙)制作及相關文化實踐的傳統知識和技能”也仍然在列。題外話一句,這個項目如果韓國申遺成功,那可以說是又“偷”了一項中國的文化。
(聯合國官網的查詢結果)
第三,同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查詢與韓國非遺項目相關的新聞,最新一條是今年5月的“教科文組織與韓國簽署新的框架協議,以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而使用英語“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質文化遺產)、Korea(韓國)”,“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Korea(韓國)”,或者韓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關鍵詞在外網進行搜索,也沒有任何關于“韓國申遺失敗”的結果。最新的新聞是,“韓國成為202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主辦國”、“韓國擁有7000年歷史的巖畫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認定”(雖然我們都知道,所謂“7000年歷史”有幾分是真的還得打個問號)。
(相關新聞查詢結果)
事實上,按照聯合國的工作程序,撤銷非遺資格的手續非常復雜,需要多方審議,而且全程必須公開透明。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有類似情況發生,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時間就會發布正式的書面聲明,如果查詢不到,那此事自然是缺乏官方權威信源背書的。
也就是說,我們基本可以確定這是一條假新聞,韓國非遺項目無任何異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韓國的合作反而正在更加緊密。
至于為何會出現“5個項目被除名”的說法,個人猜測,可能是有人看到韓國的搜索結果中寫著“對應28個國家”,但“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主頁卻又顯示“2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于是想當然地認為,其中5個已經被移出名單。但其實,“28個國家”是指韓國還與其他27個國家共同申報了項目,而非指其“原本有28個項目”。
(結果顯示的差異)
早在2016年,我國文化部就曾指出,非遺申報不是商標注冊,聯合國的“非遺公約”,目的是“共享”,是讓非遺項目讓更多的人看到,所以如果多國擁有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不存在“一個國家申報成功,另一國的遺產就成了別人的”這樣的情況,其他國家仍然可以單獨申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后,2009年,我們的端午節也同樣申遺成功,至今仍是聯合國承認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部解釋非遺項目申報問題)
(中韓都申請了有關端午節的非遺項目)
最近全球流行“贏學”,從特朗普到莫迪,都愛上了靠謠言搞出的“贏學敘事”,本質都是在利用民族主義情緒鞏固執政基礎盤。可這東西短期看或許是“強心針”,長期看卻絕對是后遺癥無窮的“興奮劑”,對于一個民族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我們也要認清一點:我們要的是真實的民族自豪感,而非建立在謊話上的“虛假繁榮”;我們該做的,是超越謠言,構建出文化自信的新范式。就比如這場“韓國申遺失敗”的謠言,我們與其狂歡韓國被打臉,不如自豪地說出一句:我們有44項聯合國承認的非遺項目,是全世界最多的國家!這不比謠言理直氣壯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