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鲀可能是大洋中最孤獨的“慢”游者,與它關聯的詞匯通常是“呆滯”“笨拙”,或是“躺平”“擺爛”“懶到極致”,以至于很多人先入為主地把它歸入海洋中“最失敗”的一小撮動物。該群體還包括其他種類,如儒艮、睡鯊、海馬等游泳速度堪稱“龜速”的“佛系選手”。
翻車鲀Mola mola/ Simone Carletti / Flickr.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這樣隨遇而安的生活狀態在“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動物世界顯得很不對勁。從熱帶雨林到冰原荒漠,真實的自然界到處都充斥著“內卷”氣息,被打上“廢柴”標簽的翻車鲀逆道而行,把自己活成了現實版的“咸魚本魚”。我們不禁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為自己贏下一席之地的呢?
頭等大事,食之有道
翻車鲀有自己的生存智慧,盡管“造物主”給了它一副殘缺不全的“三流”身軀。
我們知道,大多數海水魚在外形上具備完整的奇鰭(背鰭、臀鰭和尾鰭)和偶鰭(胸鰭、腹鰭),各鰭和肌肉相互協作以完成轉向、懸停、推進、制動等一系列運動模式。然而,翻車鲀看起來就像是“半條魚”:它沒有腹鰭;唯一的偶鰭(胸鰭)也特化成了不起眼的“微型槳葉”;它沒有真正的尾鰭,取而代之的是功能不全的片狀假尾。缺失的魚鰭、“閹割版”的假尾和后半身消失的肌肉就是翻車鲀反應遲鈍、機動性很差的原因。在漫游狀態下,翻車鲀的“巡航”速度一般在 0.8 米/秒左右,比正常人走路的速度還慢,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失敗的捕食者。
翻車鲀很有自知之明,它把捕獵目標放在了游速更慢的水母上,只需要保持正常“巡航”就能像吃湯圓一樣,一口吸進一只水母。在“收割”水母的賽道上,翻車鲀成功避開了大部分競爭對手,因為水母是典型的低熱量食物,虎鯨、海獅、鯊魚和其他掠食性魚類基本瞧不上眼。“越是別人撿剩下的,就越值得認真挑選”,翻車鲀把挑選工作做出了新高度。這時候我們結合翻車鲀的食物需求再看它的身體“硬件”,原先貌似有重大缺陷的假尾不正適配了翻車鲀的“浮游生物食性+深海—表層垂直遷移”的生活方式嗎?
翻車鲀因其在海面曬太陽的奇特行為而被稱為“太陽魚”。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深潛后的翻車鲀回到海面補充熱量的方式。更何況翻車鲀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懶到整天都在海面曬太陽;曬太陽的行為也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生活所需。現實中的成年翻車鲀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超過 200 米深的水層中積極捕食,它們會根據水溫和食物的變化在上層和中層水域上下移動,有些個體還能下探到 500 米以深的深層海域。
翻車鲀曬太陽 /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ies,public domain
2019—2020年,科學家利用彈出式衛星檔案標簽(PSAT)記錄了巨型翻車鲀Mola alexandrini的運動數據,其中標記為 195550(a)和 195553(b)的兩條巨型翻車鲀在不同時間段隨水溫表現出明顯的垂直運動規律 / Chang et al,2021
在 2016 年,科學家還通過 DNA 條形碼研究了翻車魚的全球性飲食,結果發現翻車鲀的食譜相當豐富,它們甚至會以底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海藻、鰻魚幼體以及比目魚為食。這就說明,翻車鲀下潛到海底可能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捕食機會。這么做的好處還有一個,那就是突破溫躍層,躲避天敵的捕食。我們從翻車鲀的“履歷”中,不難看到它們冒險與挑戰的勇氣。
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解決溫飽只是生存的第一步,種群的延續還要考驗繁殖智慧。
在“生兒育女”這一方面,翻車鲀有一個最簡單粗暴但也最實用的訣竅,那就是通過增大排卵量以保“香火不斷”。事實上,翻車鲀是現存脊椎動物中最能生的物種。一條成年雌性翻車鲀一次能產下大約 3 億枚卵子,比地球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還要多。這些不起眼的卵子平均直徑僅有 0.13 厘米,和鯉魚、金魚的卵粒差不多大小,只不過在數量上多出了幾個數量級。
當然,海量的生命種子絕大多數扮演的是“陪練”的角色。這些稚嫩的小魚自破膜之日起就注定命途多舛,十有八九都會夭折在“新手村”。翻車鲀是天生的弱勢群體,剛孵化的仔魚體長只有 2.5 毫米,體重還不到 1 克,面對捕食者的欺凌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甚至可以說,幼年的翻車鲀可能會出現在任何海洋動物類群的“菜單”上。
翻車魚仔魚大致呈條形,身體外緣長有棘刺,此時的尾鰭和后半部分身體都還保留著;在之后的發育過程中,身體后半部分被吸收,外緣的棘刺逐漸消失,勉強能分辨出鲀形目成員的輪廓。魚苗游泳能力極差,對海洋濾食性動物來說是唾手可得的美食,它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速生長。它們平均每天能增重 0.02~0.42 千克,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每天增重可超過 0.8 千克。
翻車鲀Mola mola仔魚 / G. David Johnson / Division of Fishes,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mithonian Institution.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翻車鲀Mola mola稚魚 / Rick Winterbottom / FishWise Professional. License: CC by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比如,美國加州蒙特雷灣水族館圈養的一只幼年翻車鲀在短短 15 個月內體重就從 26 千克增加到了 399 千克,即 0.82 千克的日增重。如果足夠幸運,翻車鲀幸存者的體重增幅可以達到 6000 萬倍以上,成長為海洋世界的龐然大物。這幾乎是所有脊椎動物中最極端的體形增長案例。
成年翻車鲀完全有實力問鼎“世界最重的硬骨魚”寶座。成年翻車鲀體長可達 3.1 米,體重可達 2235 千克。目前世界上已定種的翻車鲀科成員共有 5 個,分別是翻車鲀Mola mola、巨型翻車鲀Mola alexandrini、隱翻車鲀Mola tecta、矛尾翻車鲀Masturus lanceolatus、斑點長翻車鲀Ranzania laevis。其中,最有“分量”的成員是巨型翻車鲀(有些資料也稱亞歷山大翻車鲀、拉氏翻車鲀、隆頭翻車鲀),2021 年發現的死亡標本重達 2744 千克,打破了已知硬骨魚類的最大體重紀錄。
翻車鲀科的 5 個已知成員:斑點長翻車鲀(左上)、翻車鲀(左中及左下)、矛尾翻車鲀(右上)、巨型翻車鲀(右中)、隱翻車鲀(右下) / 圖片來源見圖中文字
可悲的是,即便一路摸爬滾打做到了世界第一,翻車鲀還是擺脫不了被壓榨的命運:海獅、虎鯨和鯊魚都被觀察到了捕食翻車鲀的行為。雪上加霜的是,人為捕撈在背后捅了最致命的一刀。相比于鱸、鮭、鰈、鱈等優質食用魚類,翻車鲀的肉質絕對算不了上乘,甚至在海水魚界接近墊底。即便如此,日、韓等國還是熱衷于把翻車鲀端上餐桌,做成各種奇異料理。翻車鲀被 IUCN 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并非沒有緣由,有意或無意的兼捕、誤捕行為難辭其咎。
人為捕撈:翻車鲀種群減少的重要原因 / Peter Victor Reyes,public domain
如果把翻車鲀一生遭遇的各項風險疊加,那么得出的死亡率將逼近 100%。或許翻車鲀幼體存在的意義,便是用億萬尸骸驗證概率的力量。
鲀形目的成員真是一群奇招妙計層出不窮的“反內卷大師”:“不走尋常路”的四齒鲀科用毒素逼退天敵,刺鲀科靠一身尖刺化身“活體刺球”,箱鲀科舍棄機動性換上“硬裝甲”,革鲀科干脆用食性分化(藻食/肉食)開拓營養級。
鲀形目用上億年的演化史證明:反內卷賽道,道道皆可成王。翻車鲀給出的答案則是用極簡設計+超強繁殖力“轟炸”大洋貧營養區,進而為鲀形目開辟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生存之道。
文中部分圖片版權來源不詳,無法與著作權人一一取得聯系,未能及時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關著作權人可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