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肢帶型肌營養不良”,不少人會覺得陌生。簡單來說,這是人體肌肉逐漸退化的一類疾病,主要表現為肩部、胯部附近肌肉無力、萎縮,嚴重時甚至影響行走和日常活動。現代醫學認為,這類問題多與先天體質或遺傳相關。但中醫對此有不同的解讀,且通過整體調養或許能帶來轉機。
中醫沒有“肌營養不良”這一病名,但根據癥狀,可將它歸為“痿證”范疇。古書中有記載:“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中醫認為,這類問題的根源在于氣血不足、臟腑失調,尤其是脾、腎兩臟的功能異常。
脾虛是基礎
脾主肌肉,負責將食物轉化為人體需要的能量。如果脾的功能弱了,吃進去的東西轉化不出足夠的營養,肌肉得不到“補給”,自然變得瘦弱無力。此外,脾虛還會導致濕氣堆積,就像土壤被水泡久了會板結,肌肉也會因濕濁阻滯而難以舒展。
腎虧是關鍵
腎為先天之本,掌管骨骼和髓海(中醫對腦和脊髓的統稱)。腎氣不足,骨骼失養,人會感到腰膝酸軟、全身乏力。若腎精虧虛,還可能影響氣血化生,進一步加重肌肉萎縮。
補脾益腎,疏通氣血
針對這類問題,中醫強調“標本兼治”。既要補足脾腎的“本源能量”,也要疏通經絡中的氣血瘀滯。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調養思路:
適度運動,活絡筋骨
肌肉萎縮不代表不能動,反而要在能力范圍內適當活動。推薦緩慢的太極拳、八段錦,或平躺抬腿、扶墻踮腳等簡單動作。運動時以“微微出汗、不感勞累”為度,避免過度消耗氣血。
草藥調理,因人而異
根據體質不同,中醫常用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六味地黃丸滋腎。若伴有手腳發涼、怕冷,可加桂枝、附子溫陽;若舌苔厚膩、身體困重,則需搭配蒼術、薏苡仁祛濕。需注意,具體藥方須由醫師辨證后開具。
肢帶型肌營養不良雖難治,但中醫的“整體觀”或許能打開另一扇門。通過補脾腎、通氣血,配合生活方式調整,雖不能逆轉疾病,卻可能延緩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