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對于曲靖市委政法委法治科科長張月萍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在曲靖市委政法委、富源縣勝境街道黨工委相關領導的見證下,張月萍將富源縣多樂社區鄉村振興“接力棒”交給第七任隊長張亞晶,結束了兩年半的駐村工作,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當她踏上返程走出村口時,溫情的一幕讓她濕潤了雙眼。
“閨女,我們舍不得你啊!”村民楊大爺送來剛從地里挖的洋芋,握著張月萍的手說。
“你為我們付出這么多,不知怎么感謝你,這點心意,請帶回去。”張奶奶送來剛采摘的玉米。
“阿姨,你要記得回來看我們,小朋友都很喜歡聽你講法治故事。”留守兒童小娟送來桃子。
村民用樸實的方式送別張月萍,簡單的話語是認可,更是期許,承載著村民對張月萍的感謝,象征著鄉村振興路上,干群同心、接續奮斗的力量。
答好鄉村振興必答題
盛夏,多樂社區氣象新,一棟棟錯落有致、干凈整潔的小樓房掩映在翠綠的林木中,平坦的水泥路縱橫交錯。迤格村后山的月亮灣旅游文化項目成為網紅打卡點,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10年來,曲靖市委政法委駐村工作隊走訪聽民聲、農忙時節助耕作,一句問候、一次幫扶,暖了群眾的心窩。多樂社區黨總支書記湯修七說,工作隊不僅帶來發展實效,而且以專業與熱忱帶動社區“兩委”成長,留下的“實干基因”將繼續賦能鄉村振興。
駐村工作千頭萬緒,小至一個家庭脫貧,大至整個村發展。自駐村第一天起,張月萍就把駐村當成自己的家“住了下來”,始終踐行“進農家門、聽農家言、干農家活、想農家事、解農家難、助農家富”的誓言。
其間,張月萍帶領駐村工作隊與社區“兩委”班子聚焦村民收入來源狹窄、可支配收入不足等問題,進村入戶開展調查摸底工作,積極對接協調相關部門,抓實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目前,該社區外出務工1678人。同時,開展養殖信息排查統計,配合社區干部開展養殖情況摸底登記3次,走訪建檔立卡戶128戶次,幫助養殖戶整理資料、申請獎補資金,緩解養殖戶資金壓力。
此外,駐村工作隊積極對接協調人社部門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行動,組織建檔立卡戶與有意向的農戶參加中草藥材種植技能培訓,為促進群眾增收提供新渠道。推進迤格觀光稻田建設項目(項目資金300萬元)、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項目資金380萬元)、迤格移民新村項目建設(項目資金198萬元)等項目落地,協同社區干部完成農戶土地流轉約368畝,每年租用土地補償農戶5.4萬元。
答好治理團隊能動題
漫步在多樂社區鄉村,不難發現,紅白喜事的大操大辦現象已逐漸減少,人情往來帶來的負擔也在減輕,鄰里之間的關系因此變得更加和諧融洽。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文明新風正悄然興起,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正能量,推動著鄉村的繁榮與進步。
在探索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駐村工作隊以“集體強,群眾富,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推動鄉村治理變革”為理念共享發展成果,帶領多樂社區鄉村村民走上了鄉村振興“快車道”,以產業振興賦能鄉村治理,為村里的發展帶來新變化。
“有困難就找工作隊。”“有事就找網格員。”這已經成為多樂社區鄉村村民的共識。駐村工作隊協同社區“兩委”班子,成立以社區支部書記為組長,“兩委”班子、各村組長、駐村工作隊隊員為成員的普法宣傳工作組,制定包保名單。同時,制定《多樂社區居民公約》《山立哨居民小組居民公約》。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劃分網格17個、微網格72個,選聘“吹哨人”144人、法律明白人12人,聘用法律顧問2名,在社區形成“專門人員具體抓、各組配合協調抓、分工明確主動抓”的工作格局。堅持“四民主、兩公開”,開展“陽光工程”,把社區工程項目的內容、程序、期限及收費標準、承辦機構等在社區內部設立公開欄,向群眾公開,提高村民依法參與自治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
答好普法強基運用題
置身多樂社區村寨中,無處不彰顯著濃厚的法治氣息。
駐村工作隊將法治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曲靖市委政法委2022年專項幫扶資金30萬元為啟動資金,在入村頭農貿市場建設法治文化宣傳長廊,安裝宣傳展板12塊及法治廉政文化格言板若干,旨在通過持續的法治浸潤,引導村民樹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尚。
同時,建成一個法律圖書閱覽室,充分發揮各類法治宣傳渠道作用,通過手機微信、廣播、標語、橫幅、宣傳欄等形式,廣泛宣傳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推廣“知法明理人”掌上學法小程序和認證考試,已認證“知法明理人”864人。
“政策里面的文字講起來太拗口了,群眾聽不懂,這樣不行,我先把政策理清楚,再用群眾聽得懂的方式給他們解釋清楚。”為了讓村民更好地理解政策,針對養老、困難救助、產業扶持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張月萍總是先自己學,然后再用“大白話”進行“翻譯”。通過一家一戶的走訪宣傳,真正將黨的聲音傳遞給村民,將利民政策落到實處。
答好矛盾化解壓軸題
在多樂社區,無論是交通事故、經濟糾紛、還是鄰里矛盾,群眾有煩心事,都可以找駐村工作隊說道說道。他們在基層播撒“法治種子”,讓群眾的法治觀念、法律意識不斷提高,“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正成為群眾共識。
多樂社區地處富源縣產業園區腹地,社會形態多元,人員結構復雜,針對土地類矛盾糾紛頻發多發,民生訴求較多,駐村工作隊創新普法方式,變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普法為“精準滴灌”。堅持“大排查、細調處、重預防”工作,做到每周一排查,每月一研判,對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糾紛,按照“五個一”和“三個不放過”的要求,著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近兩年來,共排查勞資、土地流轉等矛盾糾紛168件,調解167件。
針對社區“老上訪戶”,駐村工作隊建立“一案一策”檔案,分析核心訴求與法律癥結,在反復上門走訪,與當事人進行深入溝通,耐心釋法析理,闡明合法維權途徑與越級纏訪違法后果的基礎上,協調相關部門,引導當事人通過調解、訴訟等方式解決訴求。
答好民生幸福題
“以前群眾看見我們不打招呼,現在都會喊閨女、阿姨。這樣的變化是我們堅持‘群眾動動嘴、干部跑斷腿’,堅持‘住在群眾心里’換來的。”張月萍說。
駐期已到,就要離開多樂社區,張月萍心中最牽掛的是社區的留守老人。臨行前,張月萍帶著新隊長張亞晶挨個看望老人。
“大爹大媽,我就要回去了,我手上的工作交給小張,她會經常來看你們的。”
“閨女,你比我們家人親,現在,我們的老年生活吃穿不愁,每個月還有養老金。”
兩年半朝夕相處,張月萍早已是多樂社區群眾的“閨女”,駐村以來,她多方爭取,為老人解決吃住、看病等難題。
兩年半朝夕相處,張月萍和多樂社區鄉村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獲悉張月萍即將返回,留守兒童小娟給張月萍送來她親手畫的畫像。在小娟心中,張月萍美麗善良,她母親般的關懷讓小娟感受到溫暖。
自從曲靖市委政法委第一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駐村以來,10余年來,曲靖市委政法委機關黨員干部、駐村工作隊經常為學校學生送去學習用品,向獲得“三好學生”“優秀班干部”的學生頒發獎狀,希望他們再接再厲,取得更大進步。
硬化道路,讓農產品運輸更加便捷;引種產業,為村民開辟致富新徑;修建灌溉系統,守護農田豐收希望;整治人居環境,讓村莊煥新顏……一樁樁實事,都是駐村工作隊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踐行擔當的生動注腳。
記者 甘仕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