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南京照相館》了。這片子勁兒太大了。最后是流著眼淚回家的?;丶液笥挚蘖艘粫?,現在心情平復下來了。寫寫感受吧
——不是整部電影都在哭。這部電影的主調是緊繃、壓抑。整部電影一直看到快結尾,都沒哭。但是到最后,看到谷壽夫等南京大屠殺戰犯被游街、被押赴刑場、被執行槍決,死里逃生的女主角之一按下照相機那段,繃不住了。
作為歷史博主,我對歷史影片和事件容易產生高度呼應的共鳴。以前看《辛德勒的名單》時哭過;汶川大地震,四川衛視播音員寧遠讀到遇難人數時泣不成聲,李小萌采訪完挑扁擔的大爺之后嗚咽痛哭,我也哭了。這是一種“自我”角度的哭,就是想到如果我身為影片里的一個人,身為汶川的一個人,身處那個時代,那個地點,我會遭到什么樣的命運。這是一種強烈的同理心吧??础堕L安三萬里》結尾用各種方言吟誦關于長安的古詩,也哭了;小時候看《周恩來》,看到總理在四屆一次人大會議上抱病讀《政府工作報告》,念到“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也哭了。這是“他者”角度的哭,就是作為一個歷史縱軸上的觀察者,了解之后長安城上千年的歷史,投射到中華民族各種苦難、自強和復興;作為改革開放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睹者,了解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未完成的遺愿如今已經實現。作為歷史的后來人和觀察者,翻騰起強烈的共鳴和感慨。
《南京照相館》我覺得是“自我”和“他者”兩個視角兼而有之的電影。作為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少,當你坐到電影院里,看到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如何變成一片地獄,男女老少們如何各種慘死非命時,我想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帶入第一視角,想到“如果當時當地,在那里的是我……”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
當金老板拉下一張張背景幕布,北平故宮,天津勸業場,杭州柳浪聞鶯,上海城隍廟,萬里長城……什么是中國?什么是中國人?我覺得這不是需要被定義的問題或者答案。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看到這一幕時,腦袋里會自動蹦出“大好河山”四個字,并且情緒激動,不能自已。
而這片子我覺得更成功的部分,在于給觀眾也提供了一個歷史縱軸上的后來者、觀察者的“他者”視角,并且帶來極其強烈的情緒共振——
王傳君扮演的那個翻譯角色,并不是傳統的漢奸翻譯非奸即壞、或者賈隊長那種丑角笑料化的臉譜化形象。有好幾場戲足以凸出他的人性之泯滅(尤其他老婆兒子下場那一幕),但是這個人又會露出一些復雜的人性另一面。整個片子里,通過他的嘴,問出了一個抗戰爆發前和爆發之初的經典提問:中國還有沒有希望?中國會不會亡?
當時南京的人,在絕望之中,是不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的。而我們今天作為抗戰歷史的“他者”角度觀察者,當然知道答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早就給出了答案:中國有希望,中國不會亡。
但是,為什么?這個答案的解題過程是什么?
在抗日戰爭中,日軍對中國人民的暴力侵害延續整個戰爭的始終,成為激發中國民眾“不當亡國奴”的意識,喚起同仇敵愾之心最直接、持久的因素。日軍不光在淪陷區對中國民眾廣泛實施各種暴行,同時還利用其空中優勢,對中國的抗戰大后方實施無差別轟炸,乃至于發動毒氣戰、細菌戰。然而正是這種現代化的“總體戰”,也使大后方的中國民眾切身體會到日本侵略的威脅,促進了后方人民“全民族抗戰”意識的集結。
抗戰的過程是持久、漫長而殘酷的。民眾的民族意識是通向抗戰意識的橋梁,但民族意識真正凝聚為抗戰意識并不容易。要形成對日本侵略的持續抵抗,有組織的武裝及抵抗力量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讓普通百姓看到抵抗的希望和可能,也才能破壞日本人在其控制區內的有效統治。
當時八路軍的資料普遍反映,在敵后實行持久的抵抗,可以有效阻止投降主義,讓民眾堅定抗日信心。比如,八路軍打勝仗后,“群眾十分支持我們。一個同志進村做飯,想借一副桶,老百姓說:‘抗戰以來,沒見過打三天三夜的仗,敵人在山上,你們也敢沖敢打。真辛苦了,現在老百姓都不在,無法慰勞你們。別說找一副桶,就是找十副桶也沒問題!”反之,某些沒有共產黨活動的地區便首先走上了漢奸化的道路。從這一角度看,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堅持持續抵抗,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不僅造成了自身的抵抗力量及發展,而且破壞了日本人的統治,支撐了淪陷區的民心,使民眾中潛藏的民族意識在堅韌的抵抗下得以維持、發酵。
抗戰時期,日軍的侵略及其伴隨的暴力對中國民族精神的成長形成巨大的催化作用,中國政府尤其是中共在敵后的抵抗努力則保證了其持久存在、成長?;仡櫩箲鸬臍v史可以發現,近代中國成為亞洲少有的幾個未被完全殖民的國家,除了地理上的龐大加劇征服的難度外,不絕如縷的民族意識,其潛在的凝聚力發揮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中華民族內在的凝聚力盡管常常隱而不昭,韌性卻超乎人們的想象。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持久的對日抵抗和全民族反侵略戰爭,在全體中國人民心中激發了“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長,是中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重要催化劑。最終將這個曾經積貧累弱、風雨飄搖的國家,從腐朽與戰火中解放出來,向“中華之崛起”大步邁去。昔日尸山血海,人間地獄。今日山河錦繡,國泰民安。
所以,看到影片最后,南京大屠殺倭寇諸兇受到中國軍事法庭的公審,五花大綁,押赴刑場,明正典刑那一幕時,正是想到了這些,想到了“八年以來,十四年以來,五十年以來,一八四零年以來”,無數犧牲的有名有姓者和無名無姓者,想到抗戰之艱辛,中華民族勝利之不易,情緒再也繃不住了,一下子被擊穿了。
我看《長安三萬里》最后吟誦唐詩那一段,也是一樣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只要那些黃鶴樓的詩還在,黃鶴樓就在”,一直到朗誦那些關于長安的詩,“詩在,長安就在”。作為一個熟讀歷史的人來說,看到這句話,感情一下子共振到了最高點。坐在那鼻涕都哭出來了。因為一個懂歷史的人會知道,這話說的不止是黃鶴樓,也不止是長安。說真的,當時聽到“詩在,長安就在”當時那一瞬間,全身就跟被電擊了一樣,腦海里轟隆隆過火車一樣閃過的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是郭子儀,顏真卿,是張巡、許遠、南霽云。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腦子里想到的不僅僅是長安,而是歷史長河中一次次被侵略、被踐踏、被蹂躪、被摧殘,但最終一次次從灰燼中重生,血脈、語言、文字、文化傳承至今的中國,是赤縣,是華夏,是神州。
所以那次看《長安三萬里》看到片尾,看哭了。這次看《南京照相館》看到片尾,也看哭了。
還有幾個印象很深的感受
——《南京照相館》里,日本軍官用毛筆寫下“仁義禮智信”幾個漢字,并加以歪曲解釋,其實還是一處很有意思的文化隱喻。
從歷史角度來說,無論是文字,制度,哲學倫理,思想體系,佛教,建筑,藝術等方面,中華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日本文化基干之“父本”“根源”。而一邊書寫漢字一邊屠殺中國首都民眾,包括松井石根在江邊一邊目睹日軍用屠殺中國戰俘和平民的方式祭奠日軍亡魂,一邊吟誦日式漢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沖擊,呈現出了日本在近代“脫亞入歐”以來的一種試圖完全殺死中國并取而代之,鳩占鵲巢、強行奪舍、以倭代華的“弒父”情結。
片子最后,伊藤被潑一臉酸液之后,臉上露出的夜叉相,也正是反射出了日本無數彬彬有禮的畫皮下面,“鬼”的這一面。
——參加南京大屠殺的日軍部隊當中,有第16師團所屬的第38奈良聯隊。奈良是受中國文化哺育最深的日本兩大古都之一,自平安時代起就號稱日本的“南京”。日本“南京人”屠殺中國南京人,更是凸顯出了這種“文化弒父”的歷史荒謬感。
——影片對屠殺場面的描述,就“南京大屠殺”這個主題而言,已經是非常地克制了。不適合太小的孩子看(主要是看不懂),但五六年級以上的應該問題不大。去之前猶豫過要不要帶孩子去。看完之后決定了,一定要帶她再去看一遍。要讓她知道,中國曾經積貧累弱,中國的首都曾經淪為獅駝嶺一樣的人間地獄。今天中國的強大和自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能 take everything for granted。
——想到@江寧婆婆 的女兒曾經說過一句擊穿我情緒的話。當時他問他女兒,知道什么是南京大屠殺嗎。他女兒說:“知道。很多像我們一樣的小朋友再也沒能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